3页6. 综合性学习儿童文学家曹文轩一举摘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项上零的突破。
请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2分)【话标题】曹文轩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曹文轩获奖的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A 曹文轩首获“国际安徒生童话奖”,为何偏偏选择了他 B.曹文轩获奖,意义或大于莫言 C.“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送出三句文学通关密码 D.从曹文轩获奖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结合相关知识和上述标题,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 。
(2)(4分)【用新闻】获知曹文轩获奖后,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老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
请运用新闻相关知识,为校报主编补写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方案分析。
方案一: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 方案二: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曹文轩获奖”的专题,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 方案三: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曹文轩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26分)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能否参加诺奖授奖仪式,还要看身体情况 本报记者 王君平①10月6日9时,一件灰色毛衫罩着紫红色的衬衣,屠呦呦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
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A 屠呦呦坦言,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
而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它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②三句话不离本行,屠呦呦说起 (倾泻、倾注、专注)了她40多年心血的青蒿素滔滔不绝。
虽然已85岁,但她记忆力惊人,能准确地说出青蒿植物分类的英名名称,还指出当初日本植物学家在编订草本植物时定名有误。
生涩的专业词语,再加上屠呦呦软软的吴侬口音,让人有时反应不过来,但又不得不佩服老人家第2页,共3页的执着。
她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她常常下意识地随手翻起这本书。
③“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屠呦呦说。
④让屠呦呦没想到的是,青蒿素研究不断被国际认可。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如同展开双翼的拉斯克奖杯被放置在对面的书架上,旁边摆放着屠呦呦和女儿、外孙女的合影,这是屠呦呦去领奖时和家人的合影,被屠呦呦老伴称之为最温馨的照片。
⑤B整个采访过程,屠呦呦表情平静,鲜有笑容。
对屠呦呦来说,获得诺奖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在她看来,荣誉是荣誉,要辩证看待,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淡定从容的背后,是她对中医药执着的坚持。
在她看来,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让它发挥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为人类健康造福。
她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此次获得诺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科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耀。
⑥获得诺奖后,屠呦呦的电话被打“爆”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约定在北京时间6日15时与她通话。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林达尔正式通知屠呦呦获奖,并向她表示祝贺,希望她能参加授奖仪式。
屠呦呦表示感谢,但能否参加授奖仪式还要看到时的身体情况。
⑦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07日04版)7、请在文中第②段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横线处。
(2分)8、文中有划线句A,B两句,请任选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3分)9、“能否参加诺奖授奖仪式,还要看身体情况”仅是原文的副标题,请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写一个主标题,字数不超过八个字。
(2分)10、其实早在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之际,就有媒体专门开版对相关话题进行了评论。
据报道,屠呦呦当年在实验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才取得重要突破。
但有反对中医者认为,不能夸大中医药古籍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古书中提到的传统加热煎服,会破坏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失去疗效。
是化学研究和提纯工艺,才让青蒿素得以开枝散叶,是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分析,才确定了青蒿素的治疗疟疾的原理。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发表你的观点。
(4分)(二)唯有垂杨管别离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
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
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
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
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
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
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
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
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
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
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
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
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
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
有删改)1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4 分)1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4 分)第3页,共3页1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A 】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意思红晕。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B 】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分) 三、古诗文鉴赏(20分)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5、根据语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 、良多趣味(真,实在) C 、林寒涧肃(严肃) D 、或王命急宣(或者) 17翻译句子。
(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8、(4分)本文150余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如作者用了“ ”仅仅四个字,不但概括了三峡丰富的景物,而且描绘出四种不同景物的特点。
19、(3分)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
20、(3分)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冬之时的三峡有怎样的趣味。
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21、诗人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功夫,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畜,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开阔,风格雄浑,请就此对诗的颈联作些赏析?(2分)22、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2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家庭里有亲人的陪伴,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大干世界里有朋友、书籍、花草等的陪伴。
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否则扣分。
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