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谢春海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

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

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

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

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

针对这种情况,要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早在公元前北宋科学家沈括于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

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

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现代物理学史上,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原子能科学实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早在1946年到1947年间,他在法国发现了铀裂变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后来里奥?居里在他归国时的鉴定上写道:“我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十年来在我们的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

”我国着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者,被世界着名的航空工程家冯?卡门称为“火箭技术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

此外,中国物理科学家在航天技术、超导体和超导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神州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

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在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科技信息,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

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讲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还给学生讲工程专家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

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的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二、在课堂上利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

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还有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

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比如上《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老师可以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的过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欧姆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

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了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

欧姆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结合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决不弄虚作假。

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四、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友爱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时代的需求。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

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倡导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实验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能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

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比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原始数据一律用钢笔记录,避免学生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

如法拉第长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

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

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

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

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

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讲光的本性时,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为了解释光的现象,提出了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践,终于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波动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否定。

但是,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光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微粒说中的微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