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235页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教学方案设计案例 (2)初中一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计划 (18)初中二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计划 (22)初中水平四(八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工作计划 (23)初中三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计划 (26)初中水平四(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工作计划 (28)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计划的制订教案 (31)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案 (46)学期教学计划案例(文字式) (50)学期教学计划案例(符号式) (53)水平(学段)教学计划的制订案例 (54)体育安全措施 (61)体育教案-运动伤害与急救 (62)第三章体育和心理健康 (66)我的情绪教案案例 (66)第五章田径 (69)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快速跑 (69)教案-长跑 (70)快速跑、搬运教案案例 (72)突破障碍的身体素质练习教案案例 (74)短距离跑、素质练习教案案例 (77)体育与健康室外课教案(障碍跑) (78)障碍跑;接力游戏教案案例 (81)跳绳教案案例 (83)跨越式跳高教案案例一 (86)跨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教案案例二 (90)体育教案-跳远:挺身式(男)、蹲踞式(女) (91)跳横箱教案案例 (94)“三十米跑”课的教学设计 (95)投掷教学案例 (98)第六章体操 (100)技巧单元教学计划 (100)引体向上考核教案 (106)双杠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 (110)双杠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3)双杠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 (117)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前滚翻 (121)实践课教案——前滚翻;游戏 (123)垫上滚翻教案 (126)鱼跃前滚翻(男)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平衡(女)教案案例 (128)第七章球类 (131)足球-初中教案 (131)体育与实践课教案垫球活动 (133)篮球教案案例一 (135)篮球教案案例二 (137)篮球基本技术: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案例 (138)体育与实践课教案手球比赛 (140)排球教案案例 (141)教案-铅球 (142)第八章武术 (143)武术拓展与组合课设计 (143)第九章健美操与舞蹈 (145)《健美操》教学设计 (145)高一年级“健身操” 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154)二年级健美操课时教学计划 (160)跳竹竿舞教学教学设计 (169)《舞龙》教学设计 (177)第十章游泳 (178)游泳课参考教案 (178)体育游戏方法100例 (180)初中体育教师理论试卷及答案 (208)20xx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 (211)20xx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现场考试成绩标准(男) (220)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225)五个学习领域在同一水平的学习目标及相应的活动和内容 (225)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本章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年级教学目标的设置、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步骤、示例和注意的问题。
仅供教师参考。
各校教师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制订好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一) 初一~初三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设置思路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需求和学生实际需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
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各校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
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施。
2.确定初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根据水平四 (初中阶段) 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及达到该目标应该做到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初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示例 (仅供参考)初一年级:(一) 知道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和意义,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形成积极态度和行为。
(二) 完成和基本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中的规定动作,了解所学项目的知识与简单战术,结合游戏等多种形式获得应用技能,区分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发展自学自练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发展速度、灵敏、有氧耐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懂得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发展的益处。
(四) 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在体育活动中初步建立自尊和自信,积极进取,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 建立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关系,在体育游戏和比赛中能与同伴分配角色,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为初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初二年级:(一)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
(二) 完成和基本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中的规定动作,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简单规则。
结合游戏和降低规则要求的比赛,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用安全的方法进行运动,发展体育的广泛兴趣,爱好。
提高自学自练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 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练习继续发展灵敏,速度和有氧耐力,知道营养需求及选择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了解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四) 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逐步掌握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方法,增强自尊和自信,在克服困难的学习中,体验成功和活动的乐趣。
(五) 增进同学间的交往,建立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结合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多渠道搜集信息,并能评说比赛和表演。
为毕业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初三年级:(一) 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体育活动。
(二) 完成和掌握本年级选择项目的规定动作,通过运动实践提高对已学过各项技术和战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熟悉所学项目的简单规则,活动中无粗野的动作,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一步提高自练自评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 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知道饮食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
(四)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
(五) 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了解一些体育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
为升入高中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奠定基础。
设置年级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一) 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的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
也要有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追求各领域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增长知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行为的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 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设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
特别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新学习领域目标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的要求变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
既要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三) 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
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自我认识和实现自我不断完善的自我教育能力;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强调学生有较高的成就感,强烈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有主动积极参与以及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教学计划的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教学设计,是按照年级教学目标,对课程标准中各领域水平目标四提供的运动素材,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统筹安排的过程。
它是学期工作计划设计的依据。
(一) 体育与健康学年教学计划设计思路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构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以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
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根据教学目标对各类运动素材分析判断的优选过程。
首先要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对有关运动素材进行价值判断,分析这些运动素材在促进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培养方面有什么价值;进而分析它们对完成体育学习总体目标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具有典型性的学习意义;然后再要根据学习条件判断其实施的可能性,即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这些学习内容的价值是否有可能被学生所接受,学习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宜,所要求的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能否达到。
2.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1)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 激发学习兴趣,运动形式活泼;(3) 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 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5) 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教材化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
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攀岩等。
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各个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时数,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1) 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
只有让学生经常性地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身体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要避免用过多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