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观的超越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自从1905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

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人同时拥有七种基本智力,1998年和1999年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

这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同时拥有以下九种基本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报员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能力。

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都表现出很高的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有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是视觉/空间智力高的9.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哲学家、天文学家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加德纳认为,九种基本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

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

因此,智力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

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多元智力理沦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托。

评多元智力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_加德纳和斯腾伯格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一)、加德纳简介(刘志芹收集)加德纳(1943- )出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斯克兰顿(Scranton)市,自幼热爱音乐特别是钢琴艺术,高中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

加德纳是一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1972~2000年间任零点计划主任。

他获得过普林斯顿(Princeton)、麦克吉尔(McGill)及爱维(Tel Aviv)等大学的18个荣誉学位。

1981年因为在哈佛零点计划的工作而获得麦克阿瑟(Mac Arthur)奖。

他在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了约20本书,发表文章和书评约400篇。

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二)、多元智力理论产生渊源(杨丽琳收集)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

不仅加德纳本人的有关著作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其他专门研究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和论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关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占到了非常可观的比重。

1.历史上对传统智力测试的批判19世纪8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Galton)开创了对智力进行测量的先河。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为了鉴别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以让他们接受特殊的教育,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智力测验量表。

从此,智力测试便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

然而,也正是从智力测试产生之日起,关于智力测试局限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人们对它的批判主要是针对智力测试的潜在理念即智力是一元的、是一种单一的整合的能力而提出的。

对智力单因素论的批判历来就有,加德纳虽不是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第一人,但他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使传统智力测试的若干局限性愈加突显。

2.加德纳本人的研究积累在首部著作《艺术和人的发展》(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73)中,加德纳指出皮亚杰的发展模式只适用于“最终导向科学思维的思维过程,其终极状态可以非常逻辑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他考察了创造性活动中认知过程的发展,开始着重探索伟大的艺术家的思维过程,并相继出版《艺术、智能与大脑: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等著作。

(三)、多元智力理论内涵(马赟收集)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①。

1、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5、身体—运动智力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最显着的例子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

6、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内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等,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的关注.2、是突出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3、突出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九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4加德纳把智力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有关智力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两次转变:(1)20世纪上半叶,流派认为智力可以分解为元素,元素构成智力的结构。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智力研究。

信息加工学派认为,智力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

该学派注重从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动态地把握智力,但它只徘徊在智力的操作层面,不利于揭示智力的全貌。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分析了传统智力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他最早提出的智力成分理论虽然采取的是信息加工的立场,但在很多场合整合了因素分析的方法。

(一)三元智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对传统智力研究的挑战,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1985年)和《应用的智力》(1986年)两部专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的三元模式。

斯腾伯格通过对职业心理学家和普通人的调查认为,智力包括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智力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传统的智力测验只能测验前两种能一书中集中阐述了成功智力理论的内容,赋予智力以新的含义:成功就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成的人生理想,而不是遥遥无期的空中楼阁;并且“成功”也不是伟人巨匠的专属,它同样属于那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位置的平凡人。

因此,成功智力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智力。

或者也可以说,若是脱离现实活动的成功来空谈智力则类似于纸上谈兵。

(三)、成功智力理论内涵(沈丽娟收集)“人生的成功,既不靠IQ,也不靠EQ,而是取决于您的成功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R.J.sternberg)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被《科学文摘》(ScienceDigest)评为全美前100位科学家之一。

斯腾伯格在研究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加工研究的方法,对人的复杂和多层面的智力结构进行了清晰和完整的描述。

早在获得的成功。

其次,斯腾伯格对成功智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所在。

分析性智力是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智力;创造性智力是找对问题的智力,即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的智力;实践性智力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智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智力。

这三个关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如斯指出的那样,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紧要。

再次,斯腾伯格对具有成功智力者画了一幅肖像。

他认为具有成功智力者有这20个特征:(1)能自我激励;(2)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冲动;(3)知道什么时候应坚持;(4)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5)能将思想转变为行动;(6)以产品成IQ益显露。

这种理论和测量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强调技术,看不到研究对象所处的整体文化背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只将智力制成标本剖裂地加以对待。

斯腾伯格出于这样的反思,明确指出,有人认为可以用测验或心理测量的方法来了解智力,这是最可笑的。

在斯腾伯格看来,传统的IQ测验以及在美国广为使用的一些标准化测验所能测量的只是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的极小一部分,也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

斯腾伯格将之称为“呆滞的智力”,它只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分数作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较少联系。

斯腾伯格反复强调必须超越“智商”,趋向“成功智力”。

二.注重以产品成果为导向。

斯腾伯格指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虽然关心过程,但他们最终关注的焦点仍在成果和产品上。

没有成果的过程就好比一辆外观设计精美却没有引擎的汽车,斯腾伯格以产品成果为导向来判断智力,这是完成了对IQ的又一纵深的超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末明言知识”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会有增长的缘故。

这种未明言知识来源于经验,它是一种以行为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