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绪论【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想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3.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多样化阶段、深化阶段。
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6.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最早有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7.康德(1724-1804)最早于德国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1776年)8.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
9.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教育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10.1901年,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
他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12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1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在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
14.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第一章教育1.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4.当代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整合化(5).教育的信息化5.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
其中,教育机会平等是基础。
【6.】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7.】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发展的不均衡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良好的影响。
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认识共同性,考虑普遍适用的教育措施,促进全体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8.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其中遗传因素是个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9.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10.】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11. 终身教育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最后,终身教育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1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宏观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水平2.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影响3.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4.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所肯定。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第一,主体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的发展。
第二,主体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影响自身发展进程。
【1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能够引导人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
(2)学校教育能够给人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
(3)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由专职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地培养。
(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14.】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4.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15.】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2.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
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方法。
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融合文化4.发展和创新文化【16.】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2.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4.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17.】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二章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核心内容。
2.教育目的的功能:(一)规范功能(二)选择功能(三)调控功能(四)评价功能3.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理论基础(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学说。
4.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我国当代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5.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内涵:(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3)审美素质教育(4)身体素质教育(5)心理素质教育【6.】学制: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7.】现代学制类型可分为:双轨制(型)代表是英法德;单轨制(型)代表是美国;中间型(型)苏中日。
【8.】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1)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9.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得到实施的学制是1904年的癸卯学制。
10.我国现行的学制形态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2.】旧中国的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是1902年的“壬寅学制”,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
(2)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与北洋政府教育部结合,进行学制改革,颁布了“壬戌学制”。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统一。
3.“教师中心论”代表是19世纪(德)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论”代表是20世纪美国实用教育家杜威。
[4.]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6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教师的专业素质(养)包括四部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谊。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一)专业理念: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二)专业知识: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1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专业能力: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包括:○1教育信息的加工能力。
○2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交往能力。
○5教育教学○6反思能力。
○7教育研究能力。
○8创新能力。
(四)专业情谊:专业自我的形成,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思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正确的职业动机。
○4对职业状况的满意。
○5对理想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
○6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
○7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
6.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①确认师生的社会地位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
②教学民主。
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4.心理相融(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7]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