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文阅读教学与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点感悟唐艳

群文阅读教学与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点感悟唐艳

群文阅读教学与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点感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10月21日至10月28日我有幸与其他老师到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跟岗学习。

今天县教育局召开这一个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的活动。

淑温老师上移植课,我做专题讲座。

可我想啊,在座的老师们资历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见识比我多,经验比我丰富,我的长处大概就是头发长,年龄长了,所以我这就不能称之为“讲座”,只能是我去北京传媒附中培训学习的一些见闻及本人粗鄙的一些看法。

我就从两方面来与老师聊聊吧!第一感触颇深的是他们进行的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指的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围绕着议题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群文阅读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级:一、立足教材,将单元内容整合起来进行阅读;二、突破教材,以课文内容为主,拓展课外阅读,即“一篇带多篇”;三、将范围扩大到整本教材,“一本带多本”;四、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展开阅读;五、打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议题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风格、表达方式、读写结合等方面的议题。

今天李老师上的《杜甫诗选》,就是一个类型。

课标中要求: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七上《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暮年流落西南所作。

其时,安史之乱虽已被平叛,但大唐王朝已经由极盛走向衰落,曾经的繁华不再,诗人自己也因战事流落异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时在异乡遇到同样流落到江南的旧友李龟年,不禁感慨唏嘘,为自己,更为国家,诗情深沉,内涵无限。

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这首诗的内容、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杜甫一生的经世济民、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第一课时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其前期创作情况介绍给学生,把八年级课本中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用过来,和《江南逢李龟年》进行了整合,组成了本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内容和内涵,也能初步认识到杜甫一生的经世济民、忧国忧民的情怀。

再比如,读写结合的群文阅读,选文时就指向写作。

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在群文阅读教学选文时就可以选择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丰子恺的《我的老师李叔同》、《纪念刘和珍君》或者是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背影》等,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来讲授人物描写的技巧。

群文阅读是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发挥这一优势。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在对教材上的经典文章进行分析解读时,也要补充课外的选文。

通过群文读写结合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

在一周的跟岗学习中,听的课有对诗歌的分析,有对新闻类文体的探究,有散文的探索,都是立足于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老师所用的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个人学习加小组合作的形式,师生在阅读中共同探讨总结提升。

群文阅读还在探索阶段,难免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依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思想盛宴。

群文阅读虽然是以后的一个大的趋势,但是在我们农村学校,也很难立马开始。

首先是学情。

群文阅读需要学生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读懂,还需要从里面提炼出东西。

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还需要大大的提高,才能适应群文阅读的大量快节奏的阅读。

再者,我们很
多学生在最粗浅的阅读中都存在着极大的障碍。

教学是有梯度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培养。

其次,老师的探究水平需要提高,因为集体建构首先是老师先要去建构,这需要老师对文本相当的熟悉,同时也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教学所需要的东西。

群文阅读,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我讲的第二点是关于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一点感受。

10月26日,我和淑温老师一同前往北京二中,参加了北京市中学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研讨会,听了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的讲座,接着听了北京二中张燕老师《西游记》阅读专题课、陈霄萌老师的《昆虫记》阅读专题课。

这两节课是第四个教学环节“成果展示”。

我以张燕老师的《西游记》为例。

在听课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别人的学生就是牛!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作品理解的深度与广度都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阅读教学开始前,老师先进行教学背景分析,了解到学生并没有通读过原著,对故事人物认识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对小说背后深刻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更是缺乏探究。

根据学情老师定下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什么。

然后她把整个阅读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扫读,这需要两周时间。

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扫读,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

第二阶段:。

制定相应的表格,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环节大概在5周内完成。

第三阶段:精读。

老师选出小说中几个经典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阅读辅助资料,探究问题。

第四阶段:展示。

创设情境、采用图文转换、改编故事、表演小剧等形式,展现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

我们听的这节展示课就是第四阶段。

这样阶梯式的阅读后,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有小组提出:既然孙悟空本领这么高,为何不直接腾云驾雾到西天取真经?其他小组解答精彩:正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可取得真经,这也告诉我们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

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化理解和感悟,在讲述故事中走进人物内心,获得个性阅读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听完课,我不断的思考:新的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
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两节课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借鉴。

我觉得如张老师这一节课,“这一本书”的教学,这就给学生提供方法与途径,通过这一本书给学生一个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去读、去写、去说、去演、去参加各种活动。

整本书中哪些内容成为要教学的“精篇”呢?我认为,老师就要承担一个桥梁,起指引的作用。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是课标里的一句话,这不仅是量,“量”是核心内容,应该是让教师们多引导学生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在最好的年龄多吸收。

有了好的阅读体会,就可能引导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实,我觉得在我的教学中,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始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其中一个问题是时间。

张燕老师讲到,这一节课她去年就已经准备,历经了几个月的时间,她自己阅读全书不少于三次。

我相信老师们深有同感:经典名著教学压缩了教材的课时。

教材教学原本就紧,又如何腾出时间教名著阅读?如何兼顾课程教学与名著阅读教学,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我们将如何去解决?传媒附中的课程安排是“3+2+1+1”。

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安排精读与略读、自读的问题。

第二是兴趣问题,学生没有兴趣就读不下去。

作为教师,我们将如何引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都是整待解决的瓶颈。

因为我们老师不能跟着他,看着他,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相当重要。

“读好书”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价值判断,学生还不能完全具备,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引导。

“好书”就是对他的健康成长有益,
绝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大纲里的几本。

经典的阅读,传统文化的阅读就看我们怎么去教,教到什么程度。

应该这么说,时代是在一直发展的,我们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到今天依然还全部都是对的,它一定有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东西,那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老师就要有所选择。

选择一些对今天依然有价值的东西,用一个时尚的词就是正能量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让学生多多的吸收。

听了这两节课更让我觉得“读整本书”的重要性。

通过读整本书,让学生静下心来,耐下性子来阅读,这磨练了学生的毅力、耐心。

时间的问题,兴趣的问题,读什么书的问题是阅读中最突出的问题。

这两节课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与思考,应该对日后的名著教学还是有帮助的。

最后,我还想简单的说一句关于集体备课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真要推进教学改革,集体备课是一条提高教学水平的可行之路。

传媒附中在这方面做比较成熟了。

其实方式方法都差不多,关键是要落实。

如果每个教师都吃透教材,集体备课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集集体之智慧,何愁教学无效果?
好了,今天我就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其中定有不当之外,希望在座名位斧正。

谢谢大家!
唐艳
2018年11月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