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用课件人教
B.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课堂检测
本栏目下题目解析见《中学教材全解 》
1. 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 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 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2. 若下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最可能表示 ( )C
A. 迁入增多
B. 出生率上升
C. 自然增长率上升 D.死亡率下降
5. 导致图中江苏人口增长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 ( C)
A. 历史、文化差异
B.自然环境差异
C.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6— 7 题。
6.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在某种 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非洲旱灾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
2.人文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 、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2)社会因素。
因素 政策 战争 文化教育
家庭婚姻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国家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 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破坏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环境与 秩序,导致大量人口迁出战乱区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常从文化 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 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 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A.经济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科技因素
解析:(1)“空城”造成劳动力短缺,因此劳动力工资提升,企业用工成本提高。 (2)江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 大量人员外出务工,从而成为最“拼”省份。 (3)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春节的来临,传统佳节全家团圆属于社会文化因 素。 答案:(1)D (2)C (3)B
(1)“空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
A. 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B. 环境质量改善
C. 城镇化水平降低
D. 企业用工成本提高
(2)江西省成为最“拼”省份是因为当地 ( )
①人地矛盾加剧 ②人口老龄化严峻 ③气候条件差 ④就业压力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导致“春运”期间国民大迁徙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水源
水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 入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 迫使人们迁移
案例 20 世纪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 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 移
变式训 3.练读下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 南美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 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 欧洲到北美洲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 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D)
A. 从北美迁往拉丁美洲 B. 从亚洲迁往拉丁美洲 C. 从非洲迁往欧洲 D. 从欧洲迁往亚洲
3.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示意图。与我国20 世纪50—80 年代中期相比,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表现为 ( C)
20 世纪50— 80 年代中期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即外籍工人)
迁出地区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迁入地区 原因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石油输出 国石油资源的开发
例 读右面世界部分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19 世纪以前),完成(1)—(3)题。
A. 欧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亚洲
三、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与民工荒
例 某大数据中心基于9 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 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 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线。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空城指数”进入前五。而江 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完成(1)—(3)题。
变式训 1.练读人口迁移率随年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丙所代表的人群是( A)
A. 劳动力
B.总迁移
C. 少年儿童 D.老年人
(2)乙和丁群体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D) A. 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
2.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1)—
,最终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将取代开拓式的或城乡间的人口迁移。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区际联系
越紧密,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间的人口移动越频繁。据此完成8— 9 题。
8.根据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我国目前的国内人口迁移偏重于 ( B)
(2)改革开放以后: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同时,沿海 地区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问题探究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其具体内容如下: 1.自然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 口迁移
( )A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即以定居移民为 主);由旧大陆(亚非欧)移向新大陆(美洲和 大洋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案例 我国20 世纪60 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70 年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和地区性武装冲突促使人口发生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收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 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出国留学
夫妻为解决两地分居而进行的迁移;随军军嫂
例 读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当时的人口迁出区的是 ( )
A. 亚洲、欧洲、非洲
B. 亚洲、欧洲、北美洲
C. 大洋洲、欧洲、非洲 D. 美洲、亚洲、非洲
(2)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B.以自发的人口迁移为主
C. 以政治移民为主
D. 以开发资源为主
(3)下列关于该时期人口迁移的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
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农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 ②④
下图示意2001— 2007 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据此完成4— 5 题。
4. 2001— 2007 年江苏人口 ( A )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1)19 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②流向: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③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大量增加。
A.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B. 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期
C. 这是一种国内人口迁移,对国际影响不大
D. 调节人才余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1)据图分析,当时的人口迁出区主要有亚洲、欧洲、非洲。 (2)19 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3)19 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从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 分布。 答案:(1)A (2)A (3)A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C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7.“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
A. 土地资源浪费 C. 城乡协调发展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A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早期开拓式的人口迁移逐步让位于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②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 中国的人口迁移。 (1)改革开放以前:受计划经济和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 进行,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
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 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