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书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书

采取定期讨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下阶段研究目标及操作方法,规范课题研究。2019年6月开始,根据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完成报告,汇总相关教案、论文、教学反思等,进行成果展示。我们按照当初实施方案的分工,每个组员各负其责,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
为了顺利结题,我们组采取了以下措施,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根据学校教科室工作章程进行规范管理,在本校教科室的统一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有不懂的问题,及时向领导请教,寻求帮助,因为我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即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我们的组员都是一线教师,有条件在备课、上课、辅导时总结经验,及时总结;案例分析法,即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揭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总结法,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成果的代表作为课堂实录光盘一个。
课题研究
取得的
主要成果
(不得少于2000字,不够可续页)
自从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边教学边研究,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反思,再总结。
该课题立项以后,我们确定了在四年级10班、五年级12班进行试验,这也是我们试验教师自己所带的班级,通过几个月的试验研究,我们得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师生合作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2、应用“问题解决”教学基本步骤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探索规律”几个板块的教学中,探索“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完善教学步骤,使之适用于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
成果形式以成果集的形式出现。
中途根据评议专家意见,研究计划做了如下调整:
1、根据专家建议,本课题组将定期组织学习教学相关理论,按照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和成果,对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及材料进行归档和整理等。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师生合作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内容不变,但是内部研究结构进行重新调整。
1、以“数与代数”内容领域为载体,细分“数与代数”内容,理解与把握“数与代数”教学目标,将问题解决的渗透作为重点研究。
2、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一节课是否成功,设计很重要,因此在上课前,在阅读备课组老师提供的教案后,结合自己的设想,通常是自己再罗列几条程序,使得更符合本班的学生实际,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3、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我们追求的是大数学观,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从大处着眼,把学习的内容放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题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方面:
1、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自从该课题立项以来,组织参加者学习,首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我们在研究的同时,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整理成文,其中的《浅谈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内外》发表,《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教师》在《**教育》发表。的文章《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的途径》在《教师教育研究》发表。撰写的论文在《**教育》发表。
为了帮助研究,我们经常翻阅一些教育刊物,汲取新的理论作为指导。由于搞课题研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我们经常上网查阅,将别人的成果经验、做法作为借鉴,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同时进行适当的改动,“他为我用”。其中“开题报告”、“中期总结”的书写格式参考了网上的成品,有些理论、术语进行了引用,特此声明。
2、为了使课题顺利开展,对原课题研究分工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分工。
3、在课题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
4、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将会重点围绕学科进行研究。课题组实验老师将努力提高自己理论学习能力,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能积极发表在相关刊物。
5、为了使课题研究成果更加具有时效性,对原有阶段成果进行了细化和归纳。
教育教学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的研究》
所在单位
课题负责人
课题参研人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得少于800字,不够可续页)
我们课题组在2018年10月—2018年11月就准备申报这个课题,在此阶段,我们召开会议,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初步实验方案,落实分工,定出研究的具体方法。2018年12月起,我们组根据实施方案开始进行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这个期间,我们不仅观摩名师实录,对名家的课进行评析,分析其长处,提出建议,也对研究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说课,存在问题多的再来一轮讲课,不断完善,总结,直到将问题解决,满意为止。
我们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学生方面:
1、培养了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也是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追求。自从开题以来,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不要担心提错,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如:对于求平均数,学生的方法一般为一个总量除以另一个总量,但是平均速度就不是这样计算了。有一个题目为:小明上山时用了5分钟,下山时用了3分钟,路程为900米,他上山、下山的速度各是多少?大多数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做完就大功告成了,这时乔江帆同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说,如果求上、下山的平均速度还是一样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始讨论,这也正是最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讨论、分析,大家得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够提出不同见解的问题,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继续追求的。
2、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在数学课上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谈不上是一节成功的课,而应用题正是很好的载体。比如:在植树节这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如果一条路长350米,路的两边每隔50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颗?
面对这个问题,一开始,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法,但每个人仅限于一种,后来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