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现代汉语]必记简答题大汇总 文学考研

2020[现代汉语]必记简答题大汇总 文学考研

2020[现代汉语]必记简答题大汇总1、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一,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规定了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通过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这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缩造词和别的造词手段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一、来源不同:节缩造词是从一个语言结构里面压缩原结构形成一个新词,其他造词手段是完全新造。

二、目的不同:其他造词手段创造词是为了记录事物概念,节缩造词是为了简化语言,因为这个概念有一个现成的单位记录。

三、理据不同:节缩造词因为来自于原来的结构,因此理据分析不同于一般造词,例如“人大”,不能分析为陈述式,只能按照原来的结构“人民大学”或“人民代表大会”分析为限定式。

此外,别的手段构词要考虑语法关系,而节缩造词压缩手段多种多样,就没有那么严格遵守。

10、查阅《学习指导书》附录《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下组各列组词哪些是规范的。

哪些是不规范的,并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词汇规范的认识。

身份-身分按语-案语马糊-马虎担心-耽心宏图-鸿图刻画-刻划必恭必敬-毕恭毕敬鬼哭狼嚎-鬼哭狼嗥再接再砺-再接再厉铤而走险-挺而走险骄奢淫逸-骄奢淫佚原原本本-源源本本规范的:身份、按语、马虎、担心、宏图、刻画、毕恭毕敬、鬼哭狼嚎、再接再厉、铤而走险、骄奢淫逸、原原本本。

其他相对应的就是不规范的。

异形词意义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使用上的差异,因此就没有必要保留多种形式。

不规范词的存在,给书面语的使用增加了负担,造成了混乱,给汉语教学、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带来了困难,影响了语言文字交际功能的发挥,因此,整理异形词是当前汉字字形规范化的迫切任务。

11、地名反映了哪些文化现象?请你结合当地的地名加以说明。

一、地名反映我国古代历史。

(1)反映古代的历史事件。

如修武县与历史上的武王伐纣有关。

(2)反映古政区、古城域。

如河南的鹿邑、封丘都是古代的古代封国的地名。

(3)反映古代社会经济活动。

如北京地名中带“马”、“羊”的甚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畜牧业繁荣发展的情况。

(4)反映古代军事活动。

地名中的“屯、卫、关、营、堡”等都是古代北方军队的驻地和军队的防御工事。

(5)反映先民迁徙情况。

如“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名字都源于满语。

二、地名反映地理坏境、地形地貌。

如河南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之南而得名,引其为“古豫州”之地,简称“豫”,又因豫州居九州之中心,又称“中州、中原”。

三、地名反映宗族观念。

如“杨庄、韩村、李家湾”以姓氏作地名,表明宗族特征。

四、地名反映祈福观念。

如北京的“天安门、地安门、广安门、永定门”等,表现了长治久安的心理。

五、地名反映地理人文观念。

如“江阴”表明在长江之南,“衡阳”表明在衡山之南,“华阴”表明在华山之北。

六、地名与宗教文化有关。

佛教的建筑多称“寺、庙、庵、院”。

道教建筑一般多称“庙、观、宫、堂”。

七、地名反映传说故事。

如重庆三峡中“望娘滩”、“神女峰”来自于巴蜀神话传说。

八、地名反映历史上的人物、事件。

河南南阳得名于三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12、有人认为副词应该归实词,有人认为应该归虚词。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这又是一道可以从正反面回答的问题,可以从下面的任一角度入手,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但要明确本书中的观点是归入虚词的,最好选择该观点。

)副词应该归入实词。

从语法功能看,副词可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也有的副词可以充当补语;从意义上看,副词不都是虚化的,有的副词意义上与形容词十分接近,例如“逐渐、逐步、刚刚、最”等,有一定实在的意义。

从划分词类的标准看,依据语法功能划分实词和虚词,如果将副词划归虚词,则与词类划分标准是矛盾的。

副词应该归虚词。

从语法功能看,副词虽然可以充当状语,但是不能充当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核心句法成分,而且能充当补语的只有极个别的词,没有普遍性;从意义上看,副词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还是十分虚化空灵的,无法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相比,也不如数词、量词、代词的意义实在。

13、句子和短语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短语和句子的区别在于:(1)短语是静态的单位,句子是动态的单位(2)短语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3)短语没有语调,句子具有语调(4)短语没有表述性,句子具有表述功能。

14、疑问句有哪几种形式?各使用那些语气词?举例说明。

疑问句有四种: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是非问。

1、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发问,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点。

例如:他什么时候到北京?2、正反问又叫反复问,用“…不…”的格式指明疑问点:你知道不知道这件事?3、选择问提出几个并列的选目,让人选择。

选择的范围就是疑问句,选择的项目如果只有两项,常用“是A还是B”的格式。

例如:你认为明天是晴天还是阴天?4、是非问的形式与陈述句基本上相同,只是语调不一样。

是非问常常要求对方对整个命题加以肯定或否定。

例如:他昨天下午到过这儿?15、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要注意哪些问题?把字句的需要注意有:第一,主语是施事(主动者),“把”的后置成分(例如“衣服”、“帽子”、“教室”、“书”、“这些词”)是受事(被动者)。

第二,“把……”后边的动词在意念上管得着“把”的后置成分。

具体地说,谓语动词对“把”的后置成分所代表的事物施加影响。

如“我们把这些词加以分析”,谓语动词是“加以”,影响“这些词”的却不是“加以”,而是它的宾语“分析”。

这是因为“加以”、“进行”是形式动词,作用在于满足音节节奏,起语意作用的是它后边的宾语。

第三,谓语动词必须是动补结构,或者带有补语,或者带有别的连带成分。

例如:“他把衣服穿好,把帽子戴上”的动词“穿好”、“戴上”是动补结构,“学生们把教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动词“打扫”后边带有补语,“你把花插在花瓶里”的动词后有连带成分。

“被字句”的需要注意的有:第一,主语是受事,“被”的后置成分是施事。

这个施事有时候也可以不出现。

第二,“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不能由单个的动词充当,必须带上语气助词,或者带补语,或者单音节动词前加“所”,或者前后有别的成分。

16、“我吃完了饭”和“我吃饱了饭”这两个句子,前者可以变换为“我把饭吃完了”,后者不能这样变换,为什么不能变换?“我吃饱了饭”和“我吃饱了饭”这两个句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完全不同。

“我吃完了饭”中的补语“完”语义是指向了宾语“饭”,句子的意思是我吃饭,吃完了。

所以可以变成把字句,变成了“我把饭吃完了”。

“我吃饱了饭”句中的补语“饱”的语义是指向了宾语“我”,意思是“我吃饭,我饱了”。

因此,不能变成把字句。

17、如何确定一个字符是意符,音符还是记号?跟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字符的性质取决于字符在构字时所起的作用。

同一个字符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起的作用不同,归类也就不同。

如字符“木”,在“沐”中作声符,在“杆”中作意符。

再如,“土”在独体应用时是记号,在“地”中作意符,在“吐”中作声符,在“寺”中作记号。

因此,确定一个字符的性质要结合具体的汉字进行确认。

18、有人说汉字易学,有人说汉字难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的说法?试分析其依据。

说汉字易学的人,认为汉字具有一定理据性,没有形态变化,学了一定量的汉字后,可以以意组合。

这些人往往是已经掌握了不少汉字的知识分子。

说难学的人,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数量很多,形体结构复杂,和语音没有必然的联系,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里学会。

这是从文字的基本性质出发,并且和音素文字的学习进行比较以后得出的看法。

19、繁体字"馬"简化为"马",所以"媽瑪碼"中的右偏旁都类推简化为"马",这几个字写作"妈玛码","徹"简化为"彻",请问"澈"中间和右边的偏旁可否简化为"切"?为什么?"幹"简化为"干",它在"擀"字中为什么不简化?"澉、橄"中的字符"敢"能不能简化为"干"?为什么?“澈”中间和右边不能简化为“切”,否则与“沏”构成同形。

“擀”中间和右边不能简化成“干“,否则与“杆”形似,不易分辩。

“澉橄”中的“敢”不能简化成“干”,否则与“汗、杆”同形。

20、什么是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为什么要推行字形规范?现代汉字的规范化就是指根据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和推广现代汉字的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去消除汉字使用中的一些错误,使现行汉字的应用符合这些标准。

文字是书面上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要保证信息畅通准确,文字就必须统一,这样才便于交际运用,因此,推行汉字的字形规范,有助于文字的交际作用的发挥,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如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汉字的信息处理以及汉字的网络传播对汉字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请你以网络语言为例,说明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差异。

从方言学的角度看,网络语言属于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方言。

它的使用不受地域的影响,使通行于全国各地“网民”的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语言。

在使用范围上,网络语言主要是用于网络交际,网民在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形式进行。

在表现形式上,网络语言以现代汉语位基础,运用语素、阿拉伯数字、汉语拼音甚至英文字母等要素,通过创新变异来构造词语,从而形成大量与现代汉语词语意义相当的同形词。

在语言内部差异上,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汇方面,表现为语汇的变异,而不像地域方言那样体现在语音、语汇、语法各个方面。

22、举例说明什么是网络语言发展中的补位、过滤、虚位和挤位?1.由于网络交际中会涉及许多过去交际形式中没有涉及过的事物、行为。

面对这些新事物和新行为,汉语语汇出现了大量的缺位。

言语交际要顺利进行,语言的自调节机制就必然要发挥作用,以填补词语缺位,满足交际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