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沈雄黄敏俭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一、基本概况1、林地分布面广、树种多,格局多样化目前属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管辖的林地面积为22762.72亩,站(闸)区域绿化园地27块,乔灌花草结合,形状千姿百态,格局呈现多样化。

1—1防护林面积分布面广。

为8大区域,环崇明岛四周包括二、三、四线大堤。

其中绿华站区域5052.72亩,城桥站区域1343.97亩,竖河站区域1378.48亩,向化站区域6153.45亩,前哨站区域2415.8亩,北六效站区域2642.82亩,虹桥站区域1103.72亩,新村站区域2671.76亩。

1—2林木品种多。

其中乔木类有女贞、重阳木、栾树、杜英、香樟、合欢、白蜡、火炬树、紫薇、欧美杨、水杉、柳杉、落羽杉、池杉、中山杉、杂交柳等50多种;灌木类有红叶李、木槿、木芙蓉、夹竹桃、红花继木、红叶小檗、十大功劳、海桐、火棘、八角金盘、瓜子黄杨等20多种;花草类有三叶草、银叶菊、茶花、月季、紫荆花、八仙花、杜鹃花、麦冬、紫花苜蓿、马尼拉、鸢尾、高羊毛等10多种。

1—3林地类型多样化。

有滩涂林9107.66亩,景观林304.52亩,堤坡平台防护林13322.68亩,涵养林27.86亩,站(闸)区域园林绿化27块。

2、分层管理,责任到人为加强防护林管理,2003年1月所组建了防护林管理科,专项负责全所防护林建设和管理。

目前管理上分两种类型,一是日常管理,二是养护管理,坚持日常管理,重点养护管理。

建立了两支队伍,一支巡查员队伍,一支养护员队伍。

2—1建立管理、养护网络流程图和责任制。

日常管理上形成所→总站→分站→巡查员三级管理四级责任制。

养护管理上同样形成了养护社→养护队→养护小组→养护员三级管理四级责任制网络。

2—2分别职责,分工明确。

巡查员职责是在岗巡查,做好记录,下情上报,及时处置,安排好养护计划并分时段组织实施,确保树木健康生长,确保林地安全。

养护员职责是灌溉排水、中耕除草、扶正刷白、整枝修剪、喷药治虫、抚育间挖,按照派工安排完成养护任务,确保树木生长健壮,确保林地总体景观效果好。

2—3规范管理,组织培训。

如今将统计、整理、编制、完善的所有防护林建设面积、品种、数量、以及工程合同、费用、图表、文件、计划、人员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全部入库,建立了派工→核定工作量→完成时间→监督工作进度→自验→报验→复验等林木养护操作规程,健全了《防护林移栽、砍伐、和林地征占用报批制度》、《防护林管理巡查工作月报表》《病虫报告单》、《林业养护费用申报制度》、《防护林配套用材登记制度》、《养护工作情况月报》等制度,形成了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登记、月报工作程序。

养护员统一着装上岗。

养护员的管理采取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划段分工到人和集体作业相结合,以划段分工作业为主;坚持讲究作业时间和讲究作业时效相结合,以讲究实效为主;坚持提倡自觉作业和督促强制作业相结合,以自觉作业为主;坚持队组自我管理和所社督促管理相结合,以自我管理为主。

养护员队伍已形成了在平时是一支林木管护队,在遇暴雨、台风等突发事件时是一支抢险队,在应急情况时是一支突击队。

为提高业务技能,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了林木政策法规、林政管理及报批规程,病虫害防治,树种特性及林木抚育养护技能操作培训与学习,为提高防护林管理水平打下了理论基础。

3、建章立制,严格考核3—1建章立制。

2003年以来先后建立了《防护林管理职责》、《堤防管理员防护林管理工作职责》、《防护林管理考核制度》、《防护林管理巡查制度》、《关于加强工程化造林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施工企业林地养护考核制度》、《养护社社长职责》、《养护队(组)长工作职责》、《养护员工作职责》、《养护员工作作息制度》、《养护员病事假加班制度》、《养护员工作考核制度》、《养护员工作考核标准》、《关于养护员因严重违纪违规或工作不能胜任给予辞退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对防护林建设、管理与养护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保障作用。

3—2严格考核。

管理上的考核以《防护林管理考核制度》为依据,制订《防护林管理考核检查表》,日常采取抽查的形式,每月不少于一次,检查情况及整改内容及时反馈各站,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劳动竞赛,每年进行二次综合考核和检查,评分以平时抽查与综合考核检查相结合。

养护上根据养护员的考勤情况和工作质量情况,按照《养护员工作考核标准》以评分表的形式每月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养护社给予警告,全年三次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辞退并终止用工协议,连续三次评为优秀或年终评为优秀的给予适当奖励。

养护社还建立了《林业养护巡查记录》、《养护情况抽查考核》等制度,由养护社不定期巡查进行抽查,并即时反馈各养护队,作为养护员考核的依据。

对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养护员坚决处理,不留情面。

二、主要问题1、部分树种不适宜,需要改善。

由于过去造林资金和适宜树种的原因,部分防护林树种比较单一。

如欧美杨树种,长势快,枝杆脆弱,易倒伏断裂,抗风能力低,病虫害多,危害大。

类似树种与当前生态岛建设大环境已完全不相适应,需要淘汰、改善。

2、部分地块管护尚不到位,需要加强。

特别是少数中标施工企业在养护期内重建设轻养护,缺乏责任心,林地杂草丛生,树木东歪西倒,形象十分难看。

站(闸)区域绿地养护还未跟上,数据、资料尚不健全。

3、软件管理有脱节现象,需要衔接。

巡查台帐记录不及时现象偶有发生,按规定上交的各类报表时间上时不时出现延时现象,一方面由于统计不及时造成,另一方面上报时途中延误而造成,因此采用电子文档形式信息化操作势在必行。

4、林地养护上费用的核定,需要改革。

目前在林地养护上费用支出采取申报、初步核定、实施地段检查验收、用去费用(发票)登记签字、报销这样一个工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时不时出现违规现象或漏洞。

主要表现为一是延误费用(发票)登记审定时间。

比如除草用药的费用,个别站延误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将用去的费用发票申报登记核定报销,使业务科室无法对实施地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无法对实施地段的实施费用进行核定,只能照发票费用“签单”,失去检查验收、核定费用的意义;二是不作申报,先斩后奏。

由于目前养护社暂行的是站队一体的格局,站长就是队长,个别站实施养护项目事前未经申报自作主张,事后费用上报要求报销,养护社左右为难,碍于情面,出于信任,也只能报销了事。

5、养护人员紧缺,需要增加。

水工所海塘范围内公益林(防护林)有2.27多万亩,目前运作养护的有1万多亩(仅指2002年以前已种植移交的一线海塘岸肩、岸坡、平台林地面积)。

养护社目前招用的130名养护员按20亩/人养护标准,只能养护2600亩,但为了崇明一线海塘景观线亮丽起来,130名养护员要担负起1万多亩的养护任务,工作量非常大。

如果就22762.72亩按20亩/人标准计算,共需要养护员1138名,养护人员大大紧缺。

三、对策措施1、营造整体景观林带,不断提高防护林档次和质量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营造,岛上沿海沿江防护林林带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景观效果不甚理想,与建设崇明生态岛目标尚有距离,因此营造整体景观林带,提高造林档次和质量已迫在眉睫。

1—1从单一型造林向生态景观型造林转变。

树种上必须多样性,针叶阔叶结合,常绿半常绿落叶交替。

色彩上呈现多样化,红、绿、黄、白、紫交相辉映,四季有色。

立面上体现层次感,从高到低有参差,乔灌花草相结合。

1—2对原有林地布局进行改造、完善。

对于原种植的同一树种面积过大、林带过长的林地,参入其它树种隔离,一方面形成色块,增强景观效果,另一方面预防病虫害大面积爆发。

对于成熟林地,因势利导种植耐阴、半耐阴、半耐阳小灌木和地被植物,既能消除杂草,又使林地整洁美观。

对于滩涂林地里的天然塘,适合条件的可试验种植经济型水生植物和观赏型水生植物,既增加经济收入,又使天然塘水面与周边林地交融一体,更具观赏性。

1—3合理抚育采挖(伐)调整。

一是在规划设计中栽植的树木,通过科学养护观察,证明已不能适应现在生长的环境及达不到原来绿化效果的植物及时进行调整。

二是当林地生长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郁闭度时,可根据“去弱留强,去密留疏”的采挖(伐)原则,在林地内实施合理的间伐或间挖,改善林地通风透光条件,确保树木健壮生长。

2、窗口绿化不容忽视全县各站闸区就是水务行业的对外窗口,环境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务行业的形象,因此站闸区的绿化改造必须摆上议事日程。

站闸区的绿化改造必须遵循花小钱做大事原则,利用现有资源自己动手节约成本,体现同等效果。

绿化改造工程按照摸底调查、数据统计、计划安排、方案设计、图纸确定、资金预算、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等程序进行,先重点后一般分步实施,力争2—3年完成,使站闸区绿化在原有基础上呈现新的面貌。

3、森林防火必须高度重视随着绿化造林进一步发展,片林面积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森林防火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滩涂林地。

一是巡查员和养护员必须增强责任心,加强巡查观察力度,加强防火宣传力度。

一旦发现火灾,一方面及时组织扑救,一方面及时报警,力争把灾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是开通防火通道。

结合林地合理抚育采挖(伐),留出防火通道,形成防火隔离带;一线大堤限制桩的设置要进一步研究,考虑消防车能通行。

三是在主要道口、路口、踏步口设置防火宣传禁示牌,对外告之,严禁入林玩火。

4、加强养护管理,完善养护管理格局,切实落实好责任制要确保绿化成果,提高观赏效果,使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发挥,养护管理是关键。

4—1调整完善养护管理格局。

所、站、分站担当管理职能,现有的站长不再兼任养护队长,但分管养护队工作,集中精力抓管理、考核。

林地的管理重点放在预防树木偷盗、损毁和乱砍伐、森林火灾、擅自占用、病虫害以及灾害性突发事件上。

养护社、队、组担当养护职能,分管堤防的副站长兼任养护队长,在协助站长抓好管理的同时全面负责养护队工作。

另外在养护员中产生一名副队长协助队长工作,主抓养护质量。

分站的巡查员仍兼任养护组长,以管理带养护重点在管理上,养护员中产生的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主抓养护工作的落实与养护质量。

为理顺工作,同样在养护员中产生一名副社长,主抓养护质量。

4—2坚持日常养护与重点养护相结合,由等待型转变为主动型。

根据季节和植物特性,主动地及时的对各类乔、灌、花草、地被、草坪等植物进行浇水、排水、锄草、中耕、施肥、修剪整形、草坪养护、病虫害防治、防风防寒等工作,保证植物良好的生长,培育出层次参差、季相丰富、色彩多样、形态优美的生态型风景带。

4—3加强养护人员的内部管理。

首先提高养护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层层细化,责任到人;其次抓好养护员队伍建设,加强养护技能培训;再次制定完备的技术规范,进一步严格养护管理等级标准和考核办法,只有标准明确,奖罚分明,才能抓好养护工作中的每一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