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简介
一、工程背景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340千米,另有约11159千米的岛屿海岸线,涉及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据统计,2004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占到全国的69.3%。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沿海地区也是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受害最严重的地区。
据统计,1990年~1999年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严重影响着该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关心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万里等同志先后就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做出过重要批示。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明确指示,要求抓紧编制《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为落实好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局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认真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06~2015年)》。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抵御重大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1949年~2004年,平均每年台风登陆6.9次,而每次台风登陆都伴有风暴潮的发生,一般每隔3~4年就发生一次特大风暴潮,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台风、风暴潮等灾害除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外,还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给国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如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因受风沙侵蚀,在1750年~1950年的200年间,流沙向内陆移动了1600米,造成180公顷的耕地被埋,13个自然村被迫搬迁。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浪、护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其它工程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抵御沿海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切实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和长治久安的需要。
2、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频发的自然灾害,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威胁越来越大。
据统计,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均损失不足1亿元,六十年代近2亿元,七十年代约6亿元,八十年代达数十亿元,而1990年~1999年的10年间,沿海地区因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
近年来,灾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2005年仅“卡努”、“麦莎”等6次台风就造成8478余万人受灾、19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8.78亿元,其中“麦莎”台风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达177.1亿元。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防御海洋、气象等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沿海地区这个全国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重要措施。
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与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海堤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沿海地区防灾减灾防御体系。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沿海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障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中央从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做出了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推动林业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是沿海地区实现林业现代化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4、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环境,强化投资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濒危动植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等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公约;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
三、工程简述
(一)体系构成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采取多层次的建设结构,从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位于海岸线以下的浅海水域、潮间带、近海滩涂,由红树林、柽柳、芦苇等灌草植被和湿地构成的消浪林带;第二层次位于最高潮位以上、在宜林近海岸陆地,主要由乔木组成具有一定宽度的海岸基干林带;第三层次位于海岸基干林带向内陆延伸的广大区域,由宜林荒山荒地、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村镇绿化等构成的纵深防护林。
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统称沿海基干林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也是国务院明确批复的国家特殊保护林带。
(二)体系布局
根据海岸地貌特征、海岸基质类型和防护林体系的主要功能,将工程区划分为沙质海岸为主的台地丘陵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治理类型区、淤泥质海岸为主的平原风、潮、旱、涝、盐、碱治理类型区以及基岩海岸为主的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类型区,在三大治理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布状况,划分为12个自然区。
(三)建设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沿海中心城镇和人口密集区为重点防御区域,以增强抵御海啸、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实现防灾减灾,保障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宗旨。
在建设内容上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通过调整沿海地区林业建设布局、充实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巩固建设成果,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网络系统。
在建设机制上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积极性,实行地方政府为主的“五到省”责任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工程建设。
(四)规划目标
通过工程建设,在沿海地区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稳定、防灾减灾效果显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从层次相对单一的基干林带向滨海湿地、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多层次的综合防护体系方向扩展;从一般的防风固沙等防护功能向包括增强应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的突发性生态灾难在内的、相对巩固完善的多功能防灾减灾能力的方向扩展;从传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向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良好人居环境和林业现代化的方向扩展。
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林木覆盖率37.8%,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造林成活率85%以上,造林保存率90%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85.0%,村屯绿化率90.0%。
红树林建设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生态防护功能进一步发挥,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
设步入良性循环,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1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中的直接受海洋性灾害危害严重的261个县(市、区,下同),土地总面积为44.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4.7%。
(六)建设内容和规模
1、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建设
规划保护红树林2.47万公顷,营造恢复红树林6.30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红树林保护面积1.36万公顷,红树林营造面积3.46万公顷。
2、海岸基干林带建设
海岸基干林带建设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林带修复三种方式。
规划营造基干林带38.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2.45万公顷,封山育林16.54万公顷;规划林带修复33.64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营造基干林带22.03万公顷,占营造基干林带面积的56.5%;林带修复21.64万公顷,占64.3%。
3、纵深防护林建设
规划营造纵深防护林96.36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3.85万公顷,农田防护林1.35万公顷,护路林1.16万公顷;村镇绿化15067.4万株。
“十一五”期间,营造纵深防护林53.25万公顷,村镇绿化8230.3万株。
4、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开展沿海防护林科学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开展红树林等科技示范建设,规划营造柽柳示范林9万公顷。
(七)规划期
规划期为10年,即2006~2015年。
2006~2010年为规划前期(即“十一五”期间),2011~2015年为规划后期。
(八)投资估算与筹措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投资为99.84亿元。
根据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原则,本次规划所需建设资金分以下两类。
第一类,中央重点投资的建设项目,包括以红树林为主的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示范区建设和科技支撑等;第二类,地方重点投资的建设项目,为纵深防护林。
本规划所需投资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到期若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则规划实施期顺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