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讲座2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讲座2


(Bhagwagar, Hafizi, & Cowen, 2003; Holsen et al., 2013),表明皮质醇反应异常为一种状态独立的生物学标记。
Baeken等发现,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病人唾液皮质醇浓度显著下降,提示该治疗对抑郁症起效可能是通过
抑制HPA轴而取得的,从治疗角度反证了HPA轴异常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Baeken et al., 2009)。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易感性法4-个体情绪发展与情绪调节风险研究
积极情绪偏低是抑郁症的易罹患因素,且代表了一种气质风险因素 (Clark, Watson, & Mineka, 1994)。抑郁症患者后代积极情绪与消极情 绪发展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高风险子女的情绪发展在幼儿期可能已发 生扭曲,且以积极情绪偏低为主要特征(Olino et al., 2011)。可见,弱化 的积极情绪功能可能是抑郁症易感性的来源之一。
易感性法是依据家系或个体风险因素界定风险人群,但缺 少纵向研究支持,很难直接用于预警;
生物内表型法是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潜在生物学标记,但多 为临床期研究,不能确定其中哪些可作为前驱期征象。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前驱症状法1
抑郁症的纵向发展过程大致呈现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即: 病前期、前驱期、临床期。
PHQ-9 PDQ-5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易感性法1
易感性是指增加个体患病风险的稳定特 质。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 感倾向,认知、情绪发展与情绪调节本身 属于个体特质。易感性法就是指通过寻找 个体的这些倾向或特质来识别那些具有高 危风险人群的方法。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前驱症状法3
抑郁症早期症状的探测,在多数研究中是通过临床精神检 查或症状量表评定等行为学方法(McGillivray & McCabe, 2007; Pietsch et al., 2012; Reay, Matthey, Ellwood, & Scott, 2011),有些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回顾性的(Iacoviello et al., 2010)。由于前驱症状的特异性不强,仅凭早期现象学的 测量来预警疾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Skjelstad et al., 2010)。
更高的特征(Pillai, Kalmbach, & Ciesla, 2011)。这些研究表明REM睡眠异常可能为抑郁症的素质指标。
HPA轴研究,
是抑郁症研究中最一致的生物学发现之一,主要表现
为皮质醇分泌过多(Stetler & Miller, 2011)。处于康复期和缓解期的抑郁症患者唾液皮质醇浓度仍然高于健康者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生物内表型法3-神经影像学神经功能活动研究
采用奖赏学习任务和金钱奖赏延迟任务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奖赏加工,发现患 者在奖赏结果处理或奖赏预期时其腹侧纹状体信号异常降低(Kumar et al., 2008; Pizzagalli et al., 2009)。采用卡片猜测任务研究抑郁症患者的未患病 女儿与患病女儿的奖赏加工,发现患病女儿和未患病女儿在奖赏结果处理时 其右腹侧纹状激活均比健康控制组降低(Sharp et al., 2014)。采用单光子发 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检查抑郁症患者多巴胺转运体损伤状况,发现抑郁症 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不足,表明该区域存在多巴胺能功能下降(Wu, Lou, Huang, & Shi, 2011)。这些结果显示腹侧纹状体功能异常可能有预警作用。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生物内表型法1
生物内表型是指介于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中间标记 。生物内表型法是指通过寻找这些中间标记来预测易 感群体疾病发展可能性的方法。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生物内表型法2-神经影像学神经形态结构研究
神经形态结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体积减少(Bora, Fornito, Pantelis, & Yücel, 2012)。而物理或药物治疗可改变前额叶皮层 的代谢状况(Li et al., 2010; Seminowicz et al., 2004)。有研究发现高风 险人群右侧额顶叶皮层厚度明显小于健康人,而这种标记在无抑郁症史 的高风险人群中也有发现(Dubin et al., 2012),表明额叶皮层体积减少 并非抑郁症发病或治疗的结果。还有研究指出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体积 减少(Bora et al., 2012; Du et al., 2012),且有证据显示该部位体积减少 在抑郁症发病早期就已出现(Han et al., 2014)。
201抑9年抑郁《度郁症抑昆症网郁山网格症市格化网哲化识格学识别化社别路识会路径别科径研路学研究径应究项研用项目究研目活》究活动课动题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depre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on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2019/12/8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1、抑郁症的诊断 2、前驱症状法 3、易感性法 4、生物内表型法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展望1
为完善前驱症状法,可考虑开发和使用对早期症状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 性的筛查量表,以提高现象学研究的客观性;还可考虑将早期症状筛查法简 易化,以便普及到高危家庭及其社区,通过医生与家庭和社区的协作,将筛 查起点前移,提高此类研究的前瞻性。
为完善易感性法,可考虑开展长期追踪随访研究,以期弄清各种风险因素 对抑郁症形成的不同作用及其程度,找出具有预警价值的风险因素。
易感性法2-家系风险研究
遗传因素在传统研究中被视为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Hammen, 2009) ,遗传度的影响大约是40-50%,证据显示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发生抑 郁症的危险性大约为10~13% (Bagana, 2013)。同时有研究发现早发型 抑郁症、反复发作抑郁症(发病年龄 < 30岁)患者亲属患病的相对风险 度(Relative Risk, RR)可达到4~5(杨福中,禹顺英,施慎逊,2008) 。抑郁症家族史是最常被研究的抑郁症易感性,被认为有多个遗传组分 (Kovacs & Lopez-Duran, 2010)。一个国际性的共识是,遗传和家庭相 关因素促进抑郁症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的增加(Bagana, 2013)。因此, 家系高风险研究,是抑郁症早期识别研究中较为常用和可靠的研究方式 。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生物内表型法3-神经生理学与神经化学研究
REM睡眠研究,Rao等采用多导睡眠描记法测量非双相抑郁症患者睡眠状况发现,患者表现出REM睡眠潜伏
期缩短、密度增高、周期增加的特点(Rao et al., 2002)。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表现出REM睡眠密度显著
采用自我报告法研究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发现情绪调节困难不 仅与抑郁症患者的当前症状有关(Garnefski & Kraaij, 2006),且在抑郁 症康复人群中表现明显(Ehring, Fischer, Schnülle, B.sterling, & Tuschen-Caffier, 2008)。采用电影片段诱发悲伤情绪以评估被试自发使 用情绪抑制或认知重评策略,发现抑郁恢复组比健康控制组报告更多的 情绪抑制(Ehring, Tuschen-Caffier, Schnülle, Fischer, & Gross, 2010)。 这些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缺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易感因素。
目录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ICD-10抑郁发作的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1、心境低落,2、兴趣和愉快感丧失,3、劳累感 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其它症状:1、注意的能力降低,2、自我评价自信降低,3、 自罪观念和无价观感,4、认为前途暗淡悲观,5、自伤或自 杀的观念或行为,6、睡眠障碍,7、食欲下降。
为完善生物内表型法,可考虑更多地开展以未发病的高危人群为对象的研 究,并进行纵向追踪随访,以明确哪些内表型可以用于早期预警。
究发现5-羟色胺、儿茶酚胺或色氨酸的耗竭可使处于缓解期的抑郁症患者和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健康人出现明显的抑
郁症状(Ruhé, Mason, & Schene, 2007; Young, 2013),这提示可将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低作为抑郁症的可靠生
物标记。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小结
前驱症状法虽能用于识别那些具有早期临床指标的人群,但现象学指标的 客观性和特异性较差,不是理想的预警指标。
轻度抑郁发作:2/3+2/7日常工作、社交有一定困难。 中度抑郁发作:2/3+3/7社交、家务有相当困难。 重度抑郁发作:3/3+4/7明显痛苦、激越或迟滞。
轻中度抑郁发作应该标明是否伴有躯体症状 重度抑郁发作应该标明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
识别方法研究
前驱症状法是依据前驱期症状识别早期患者,但现象学指 标的客观性和特异性较差;
易感性研究有助于早期识别是因为其能帮助界定抑郁症风险群体。然而, 此类研究缺少纵向研究结果支持,尚不能确定还需哪些其他因素参与才会导 致抑郁症的发作。因此很难将易感性直接用于预警。
识别生物内表型可为预测易感群体疾病的发展提供可能性(Cook, Hunter, Abrams, Siegman, & Leuchter, 2009),但生物内表型法存在的问题是:多 数研究为临床期研究,不能确定这些研究所发现的生物内表型中哪些可作为 前驱期征象。
神经递质研究,采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度抑郁症患者背侧前额叶皮层和痊愈患者枕叶区域发现γ-氨基丁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