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型分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题型分析

复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选择:1、选择没有错字的一组或选择读音正确的一组。

内容:以四字词语为主。

方法:正确认识书写。

运用排除法、优选法。

2、选择表述正确的句子。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句子的基本成分如果缺少,就是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

例如: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两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

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

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主语就露出来了。

例②可修改成: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

例如: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

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

“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

“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

应该改成: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

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二)用词不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例如: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

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

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

“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

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

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

“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

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

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

“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

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

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

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三)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如: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

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

“驰骋”是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

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

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

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

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四大发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

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

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

(四)词序混乱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

例如: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

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

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五)指代不明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

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

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例如: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

可改成: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

(六)重复啰嗦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

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例如: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②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

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

例②中“兴高采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

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

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

(七)分类不当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

例如: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

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

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

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

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

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

与句中“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

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去。

句子就正确了。

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八)逻辑错误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

例如:①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

②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

③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

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

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

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

应改成: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

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

“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评”,只能互相“批评”。

这句话应改成: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

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

应改成: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

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

(九)用错关联词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

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

例如: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

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原因。

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

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

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

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9种类型。

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

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

三、填空:内容:日积月累。

课内基本知识点。

课内基本知识点为每一课的中心思想,主要人物的品质,特殊的写作手法等。

详细内容见小卷及课堂笔记。

四、课内阅读:内容:精读课文的重点段。

方法:1、认真读原文,认真审题后再来答题。

(平心静气地做课内阅读,不要因为是已经学过的课文,就掉以轻心,随意下笔写答案。

)2、把握好每篇课文的中心和重点来答题,或者是把握好每段的中心和重点来答题。

五、课外阅读:内容:一般是写人、记事或说明道理的文章。

基本方法:三步阅读法1、通读文章和后面的练习题。

(平心静气地、认真地读,对文章和所出题目有整体的、全面的把握。

)2、认真审清文后的题目,将题眼画下来,知道每一个题应该从哪里找答案。

3、按照题目要求,逐一答题。

(哪一个题目从哪一段或哪几段中找答案,要心中有数)答题注意事项:1、不要漏题。

2、答题语句要通顺。

用短剧资3、内容要全面。

(要有几方面的意识)。

重点内容在前,次要内容在后。

4、问答题,要由浅入深答。

先表层后深层,先谈具体内容,再谈体会到的感情。

常见题型分析:词语类:1、解词:方法:拆次法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法综合运用。

本义、文中义要全。

2、填写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练习:①小明()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他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

②星期天,我们()去图书馆看书,()去少年宫打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