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课文讲解
畅言教育
思考分析
5、结合文章对饥饿艺术家的描写,思考饥饿艺术 称得上艺术吗?
(1)在饥饿艺术家自己看来,饥饿是他从事的艺术。饥饿艺 术家不愿意结束表演,相当的痴迷,对结果总是不满意,饥 饿艺术家把表演当成了一生的追求,直到他悲凉地死去。
(2)作为“观看者”,饥饿艺术家不是被当作人看待,其行 为也不能称之为“艺术”,而仅仅是供人消遣的玩物,一种 能够排遣自己情绪的工具。
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身 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遭到解体,真诚、 良知和正义感被消蚀殆尽,代之而生的是冷漠、麻木、 迟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 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是“看”与“被看”的关 系。
畅言教育
课文分析
3、作者对孩子看饥饿者表演的表现如何看待?
畅言教育
艺术特色
1、荒诞中的真实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饥饿艺术家在表演时具体的细节、逼 真的心理状态和观者“看”的具体细节,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作者描写的始终是一个 真实的人的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以饥饿 为艺术,为了追求最高的艺术境界以至献出生命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 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畅言教育
第二单元·第五课饥饿艺术家来自本课时编写:洛阳市 李金霞老师
畅言教育
课文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百多年前一 个孤独的青年——卡夫卡,他白天奔 波于生计,晚上痴迷于文学创作。长 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失去了闲暇、婚 姻甚至健康,四十一岁辞世,令人扼 腕叹息。
畅言教育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是现代 主义、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生活 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 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其作 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 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 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 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卡夫卡热”。
畅言教育
相关链接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和人们对社会 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 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形心理 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 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
畅言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意义及其一般特征;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思考; 3、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
畅言教育
字词积累
风靡( mǐ ) 戏谑( xuè ) 昏厥( jué ) 招徕( lái )
嶙藏( lín ) 奚落( xī ) 吹嘘( xū ) 瞳孔(tónɡ)
畅言教育
课文分析
1、阅读课文,找出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观看饥饿表演时有哪些表现?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动机?
表现: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 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 是晚上,也有人来观看”,为了看得不失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动机:卡夫卡一语道破“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成年人“看”的实质昭然若揭: 他们已经不把饥饿艺术家当成和他们同类的人来看,而是当成一种物,一种娱乐消遣的玩物, 通过鉴赏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过程,使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 忘,或达到心理上的快感。
畅言教育
课文分析
2、 从城里的群众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反映出 作者对社会怎样的认识?
畅言教育
主旨总结
卡夫卡通过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精神探索者和殉 难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他和饥饿艺术家一样,是异化社会的反抗者,是 人类精神追求的探索者和殉道者。在他看来,他生活的 现实世界是“令人窒息的世界,不人道的世界,异化的 世界”。他无法承受和容忍世界的非理性,无法承受和 容忍本真人性的异化,更无法承受和容忍异化的加剧和 人性的解体。
畅言教育
思考分析
4、演出经理在“看”饥饿艺术家有哪些表现?
作为饥饿演出的组织者和策划人,演出经理是“看”的主体世界中不可缺少的。 在饥饿表演期满时,他在抱饥饿艺术家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的双腿和上身不由 自主地摆荡起来“; 当饥饿艺术家因别人不理解饥饿艺术而暴怒时,演出经理就会出示照片来反驳他对自己艺 术的辩解,并使他“伤心丧气”,“叹着气坐回到草堆里去”。 当饥饿表演风光不再之时,饥饿艺术家的生理和精神痛苦吸引不了观众、再也没有利用价 值时,他便被演出经理抛弃了,不得不来到一个马戏团里。
明确: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体,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瑕、善良无比, 心灵还没有受到外来社会和环境的玷污,纯真本性还没有遭到破坏。
但是,成人们却对破坏这种纯真天性“有特殊兴趣”,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 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异化的第一课。
从惊讶—恐惧—惊奇的转变中,便可看到孩子们“看”的性质,它是连结儿童世界和成 人世界的纽带,通过它,孩子们逐渐从儿童的世界转向成人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开始受到异 化。
贮藏( zhù ) 殉道( xùn ) 双眸( móu ) 流言蜚语( fēi)
畅言教育
成语解释
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增长得很快。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充耳不闻: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专心致志: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
畅言教育
相关链接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美国》等3部长篇小说和《判决》、《变 形记》等78部中短篇小说。
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艺术风格上都独树一帜,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 颖别致,都企图规避现实表面,而将笔触指向心灵痛苦的挖掘,通过特殊的“变形”手法, 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以及众多劳动个 体的异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