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完整版)初中生物知识点大全(完整版)一、细胞与遗传变异一)生物的特征及细胞的结构功能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相同种类的生物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这就是相对性状。

XXX是遗传学的创始人,他的实验证明了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生物体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和卵细胞)把基因传给了子代。

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而不是性状本身。

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是使生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

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染色体复制加倍、均分、细胞核分裂成两个、细胞质分裂成两份、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最终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染色体复制均分的意义是保证了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的相同。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细胞的遗传变异是指在基因遗传的基础上,由于自然选择、突变等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状的变异。

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而变异则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变异的形成既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和不可遗传两种类型。

可遗传变异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诱导染色体畸变。

不可遗传变异则是由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能传给后代。

在生物体内,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而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它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呈螺旋形的结构。

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或小单位。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一个DNA分子上有若干个基因。

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中,研究的是鼠的个体大小,而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这个实验表明,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而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会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或卵细胞。

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活动传给子代,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等于体细胞或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基因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小写表示。

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基因,另一个是隐性基因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会表现出来。

当这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隐性性状。

1.项目亲代的基因组成可以是AA和AA、AA和Aa、aa和aa、XXX和Aa。

2.后代个体的基因组成决定了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

如果基因组成为AA或Aa,则表现为显性性状;如果基因组成为aa,则表现为隐性性状。

3.后代个体的性状比例取决于亲代基因组成。

如果亲代都为同一性状,则后代也会表现为同一性状;如果亲代中一个为显性性状,另一个为隐性性状,则后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为3:1或1:1.4.后代与其亲代的性状相同或不同,取决于基因组成和表现型。

5.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以避免遗传病的传播。

6.常见的遗传病包括色盲、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和血友病等。

7.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女性为XX,男性为XY。

8.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产生影响。

9.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10.生物能够适应和改变环境,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相同。

这种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基础。

同时,基因多样性也对生物的适应性、繁殖能力、抗病性等方面产生影响,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产生影响。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物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各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28、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它直接作用于人类提供多样的生活用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间接作用于调节气候、影响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29、我国珍稀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藏羚羊、中华鲟、长臂猿和麋鹿等。

30、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如乱砍滥伐)、环境污染、掠夺式的开放和利用(如偷猎、乱捕滥杀)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

31、自然保护区是将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它的功能是作为“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根本措施即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圈养)、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和制定法律和协议等。

33、我国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

我国还是最早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34、我国的几个重要自然保护区包括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等。

35、空气污染会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并诱发肺癌、高血压等。

36、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来源包括工业废气、汽车、船舶尾气、秸秆焚烧和地面扬尘。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3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包括根本措施即控制污染物排放(如减少煤、石油的直接燃烧、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工业废气净化处理、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禁止焚烧秸秆、垃圾等),以及有效措施即植树造林。

38、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9、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情绪良好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为了保持心情愉快,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烦恼和自我安慰等方法。

40、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

这包括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安排上网和看电视时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41、吸烟对健康有害。

烟草燃烧时,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进入人体,损害神经系统,降低记忆力和注意力,同时也会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癌等。

42、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导致死亡。

43、几种生活方式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

四、病毒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传染病44、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45、传染病的特征包括传染性和流行性。

46、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例如引起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引起艾滋病的艾滋病病毒和引起蛔虫病的蛔虫。

47、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这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引起流行。

48、传染源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49、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如流感、腮腺炎和肺结核)、饮食、水传播(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蛔虫病)、生物媒介(如蚊、蝇、蚤、鼠和蟑螂传播流行性脑炎和疟疾)以及接触传播(如狂犬病、破伤风、沙眼和疥疮)。

50、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5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措施包括对传染病病人早发现、早报告、隔离、治疗传染病病人、杀死、掩埋、焚烧处理患传染病动物、对疫区进行封闭控制、讲究个人、环境卫生、对传染病人用过的器具进行消毒处理、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戴口罩、接种疫苗、加强体育锻炼和避免接触传染病病人。

52、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

传染源为艾滋病患者或HIV携带者,易感人群为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源的人。

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以及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人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传染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为每年的12月1日。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病毒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人类、动物和植物造成了极大危害。

人类一方面设法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一方面也利用病毒制取疫苗。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先天获得、人人都有、可以遗传、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具有非特异性(没有专一性)等特点。

特异性免疫具有后天获得、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或接种过某种疫苗的人才有、不可遗传、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和异物起防御作用、具有特异性(专一性)等特点。

免疫的功能包括抵抗病原体侵入、监视、识别、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和清除衰老、受损细胞等。

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包括过敏反应、排异反应、体内细胞癌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人体的三道防线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和吞噬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