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超前提高刘昌黎内容简介:在世界各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有三个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共同现象:第一,多数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低于第三产业;第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最低;第三,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据此,本文对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作了新的概括,并初步分析了该规律形成的原因。
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超前提高,违背了世界各国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若干明显不利的影响。
因此,必须下定决心,并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扭转这种异常的状态。
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于1940年提出就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以来,国内外已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
目前,人们己一致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转为停滞或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达到50%以上后仍可能进一步提高。
然而,报据对世界各国就业结构变化过程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对战后世界各国就业结构变化新趋势的分析,仅此已不足以揭示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不能全面而正确地指导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为此,本文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以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一、关于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就业结构是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及其间的有机联系,它既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就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客观地存在于世界各国就业结构的变化之中,因此,把握世界各国就业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共同现象,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乃是探讨就业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根本途径。
那么,在世界各图工业化的过程中,即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除前述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现象外,还有哪些共同的现象呢?据初步考察如下:l.多数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低于第三产业根据世界银行对126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在1960—1980年的20年期间内,除扎伊尔、上沃尔特、塞拉利昂、中国、几内亚、埃及、朝鲜、葡萄牙、伊朗、香港、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瑞典、西德、瑞士、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苏联、捷克、东德等25个国家和地区外,其余101个国家和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低于第三产业。
若按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分类,则1960和198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百分点是:低收入国家为5和2,中下等收入国家为7和12,中上等收入国家为11和14,高收入石油出口国为12和1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6和18,苏联·东欧国家为-2和-5(参见表1)。
可见,除苏联·东欧外,无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中进国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20年内一直低于第三产业;而且,中下等收入国家、中上等收入国家、高收入石油出口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百分点都低于第三产业,低收人国家中若不包括中国,则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百分点也低于第三产业。
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组合在一起,清楚地展现了工业化发展各个阶段。
因此,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就业结构组合在一起,也清楚地展现了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过程。
⒉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最低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合计为100%,因此各产业的就业比重都是有极限的。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在刚刚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落后国家,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长期保持在80甚或90%以上。
因此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可达80%或90%以上。
在工业化高度发达并已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达60%或70%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因此,在工业化的成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至少可达到60%或70%以上。
相比之下,迄今为止,只有英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9世纪末至本世纪50年代初的若干年份里达到了50%左右,而其它国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达到40%以上者也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和日本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历史最高值都只为36%左右。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是最低的。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有不断下降的趋势1960-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为38%左右。
这一比重不仅在各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而且在80年代后已转为下降。
因此,它可以视为世界各图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
从历史比较看,1920-1940年,欧洲12个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是44%左右(参见表2)。
这一数值不仅高于欧洲14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0年平均的40%,而且也高于美国和日本战后所达历史最高值的36%。
由此可以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生产力达到新的水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明显降低了。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不仅趋于下降,而且各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最高值后,其在最高值滞留的期间也随之缩短了。
如英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1880年前后达到50%左右的最高值后,一直徘徊到l955年前后才开始转为下降。
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在1960和1975年前后达到36%左右的最高值后,都只徘徊了10年左右的时间,其后便转为下降了。
资料来源:[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降低,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如1960和1980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巴西各为15%和24%,墨西哥各为20%和26%,南朝鲜各为9%和29%。
由于巴西、墨西哥和南朝鲜在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30%以前,就以卓有成效的工业化发展而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由此可以预料,即使各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仍有继续提高的余地,但其极限值不仅将难以达到1920-1940年欧洲工业化国家的44%,而且也难以达到1960-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38%了。
综上所述,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的上般规律可概括为: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达到极限值以前,虽然和第三产业比重一样地趋于提高,但却始终低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极限值并出现徘徊、下降的趋势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继续向着极限值提高。
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极限值不仅明显低于第三产业,而且还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当然,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国家就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并不符合上述一般规律,特别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现大都高于第三产业;在欧洲老牌的工业化国家中,一些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一段时期内也曾一直高于第三产业。
尽管如此,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就业结构的变化都符合上述一般规律,尤其在人口接近或超过1亿以上的大国中,除中国和苏联外,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的就业结构都未出现违反上述规律的变化(参见表3),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上述一般规律的客观存在性。
至于部分国家就业结构出现例外的变化,乃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
二、就业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形成原因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就业结构变化形成前述一般规律的主要原因是:l.第三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非出现在第二产业之后在一些人看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首先是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一些人认为第三产业是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只有当第二产业发达到一定程度后,第三产业才能有较大的发展。
这种观点虽能从我国和部分国家就业结构的变化中找到“论据”,但却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从历史发展看,自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以来,第三产业的若干部门,如商业、服务业的早期形态就已经出现了萌芽。
其后,商业、服务业等成为独立的产业活动,也未必是在各种作坊、手工业等出现以后。
可以断言,在农业化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多数国家从事商业、服务业等的劳动力人数,一直是超过从事作坊、手工业等的劳动力人数的。
以l960年仍处于农业化社会的不丹、尼泊尔、乍得、卢旺达、尼日尔等国为例,当时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都高达95%;与此同时,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各为1-2%,均低于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3-4%。
2.非物质生产是比物质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根据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第一、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
从整个情况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只要人类的智慧没有穷尽,则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
但是,若就生产领域和生产内容而言,则不但工业生产是比农业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而且非物质生产也是比物质生产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的生产。
这是人类社会由农业化社会发展到工业化社会,再由工业化社会发展到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前提。
在工业化过程中,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宽广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充分表现在:随着社会生产、分工、交换关系的日益扩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需求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随着人类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第三产业各部门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3.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普遍发展欧洲部分老牌的工业化国家,特别是英国和德国,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不仅都达到过较高的数值,而且在很长时期内还一直高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
之所以出现这种例外的情况,乃由于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都处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欧洲少数国家成了“世界的工厂”,长期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于垄断的地位。
如1860、1900和1937年,仅英、德两国工业生产的合计,就分别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8%、34%和21%;而同期两国人口的合计,却只占世界人口的5%或6%。
因此,尽管当时(包括战后初期)欧洲部分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很高,但世界大多数落后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却很低。
与此同时,由于少数国家第二产业保持较高的就业比重,可以使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没有普遍发展起来之前,这种状况就得以延续下来。
然而,在美国和日本先后发展为世界工业大国的过程中,尤其在巴西、墨西哥、南朝鲜、台湾省等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已有了越来越普遍的发展,世界各国从事第二产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
由于第二产业不仅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工业生产还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主要部门,因此,在各国普遍重视工业化发展,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情况下,各国围绕工业部门生产和贸易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