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P11环境生态学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
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
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
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
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4)便问对生物的影响。
3.水是生物体主要组成成分,又是很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被生物吸收和运转,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
水分还能影响植物产品的质量,水分不足,可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生物对环境水因子的适应表现为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和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两种。
具体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又可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4.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需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其对生态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植物的适应。
5.其他环境因子比如火、雪、风等对生物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八、生态因子答: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九、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特点)答:1.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光照长短;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十、限制因子答: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就是限制因子。
第三章一、种群概念答: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的组合二、种群特征答:①数量特征②空间分布特征③遗传特征三、存活曲线答:Ⅰ型:曲线凸型,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如人类、大型哺乳动物、阴性阔叶树种、农作物等。
Ⅱ型:曲线对角线,表示各个年龄期的死亡率相等,呈稳定一致的状态。
如鸟类、水螅、一些阳性树种等。
Ⅲ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高,成熟个体的死亡率低且稳定。
如青蛙、鱼类、草本植物等。
四、种内关系答:⑴集群⑵种内竞争五、种间关系答:⑴种间竞争⑵捕食⑶寄生与共生六、他感作用答: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七、生态位(niche)答: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八、种群生活史对策答:(1)r-对策: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
(2)k-对策: 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
(3)R-k对策?九、生物群落的定义答: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称为群落(生物群落)。
十、群落的基本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3.形成群落环境;4.不同种群之间相互影响;5.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有边界特征。
十一、生物群落的例子答:(1)桃金娘群落(2)杉树群落十二、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答:(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亚优势种。
(3)伴生种。
(4)偶见种或罕见种十三、生物演替的概念答: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十四、演替的基本类型答:(1)按演替的时间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2)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3)按基质的性质分——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4)按群落代谢特征分——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5)按裸地性质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十五、影响演替的因素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变化;(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十六、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答:(1)单元顶级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
(2)多元顶级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终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级群落第四章1、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三个必要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5、怎样利用反馈调节来维持生态系统?答: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则使偏离加剧。
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上升,这都属于正反馈。
正反馈也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
但是,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例如,地球和生物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其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有关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等方面要应用系统的正负反馈机制,才能管理好生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
6、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7、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①、物种繁多、结构复杂②、生态系统稳定性高③、生态系统类型多样④、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8、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①、动植物的种类少,群落结构不如森林生态系统复杂;②、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结构和群落结构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③、净初级生产力变动较大。
9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差异:①、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②、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③、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和物质流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④、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⑤、城市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答:生态系统服务,又称生态系统公益,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2.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为典型);3. 调节气候;4.减缓灾害;5.维持土壤功能;6.传粉播种;7.控制有害生物;8.净化环境;9.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10.精神文化的源泉。
第六章一、什么叫斑块?答: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
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
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
斑块是有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斑块还可指在较大的单一群落中散在分布的其他的小群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斑块的分类:答:1.环境资源斑块 2.干扰斑块 3.残余斑块 4.引入斑块三、什么叫廊道?答: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从旅游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有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
廊道是线性的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
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结在一起,其结构物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强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