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材料

全球性环境问题1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2.全球气候变化3.臭氧层损耗4.淡水资源缺乏和水质污染5.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6.生物多样性减少7,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和海洋污染8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并导致土壤肥力减弱9,大气污染的越界传输和酸雨问题10,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环境问题产生原因1经济超速增长2,科学技术快速增长3,宗教鼓励人口增长和对人对自然贪欲的结果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和启示: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2,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3,生物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启示:生态圈是一个具有反馈调节能力的系统,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多借鉴生态圈的运行机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强度和方式应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环境科学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学科任务: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3.探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8,生态预测生态学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生物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科学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有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的属性3.生物地化循环4.系统的稳定性5物种库6,输入环境的总能量7,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的主要论点: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2.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4.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5.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物种是内在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其中包括: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协同适应系统;总之:所有物种都处于协同进化的相互适应中。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按环境的主体: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按环境的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为环境、内环境在环境中,对生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或称为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性环境因子分为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以及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2.非等价3.阶段性作用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的环境要素。

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长日照植物:小麦、油菜短日照植物:苍耳、水稻长日照动物,如雪貂、野兔、刺猬短日照动物,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1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2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3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4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阿伦规律: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水的生物学意义: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生物起源于水环境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失水的主要途径: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补充水的主要途径:食物、代谢水、饮水土壤的生态学意义: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矿质元素和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最小因子定律:当某一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时,便成为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种群是指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是不同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的生物群落就是在一定区域或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初级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种群基本特征:数量,空间分布,遗传特征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稳定和增长型。

中国属于下降型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五个时期:A 开始期B 加速期C 转折期D 减速期E 饱和期高斯假说:认为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越相似,中间的竞争就越激烈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

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包括r选择 k选择R对策者多适应于严酷而易变的环境,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

两者的理论在有害动物的防治,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集群、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生态系统物种结构: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偶见种,特别意义的有关键种和冗杂种生态位: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基因库: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基因型频率是指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基因频率是决定一个种群性质的基本因素。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某一位点的基因本身所发生的变异。

基因漂变:也称随机遗传漂变:是指对于所有有限大小的种群来说,由于小样本抽样的基因数量有限而导致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3 形成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5 一定的动态特征:6一定的分布范围7 群落的边界特特征种群的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3次级种群参数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生物因素2 干扰 3 空间异质性 4岛屿化 5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生活型是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对相似环境的趋同效应。

生长型主要依据植物体进行划分。

生态型指物种表型在特定的生境中产生的变异群。

前两者决定了群落的外貌。

群落演替: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除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群落内生物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及其引起的内部环境变化时重要的因素。

1.植物繁殖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的因素1生物因素的影响(竞争,捕食)2人为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演替类型:时间角度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起始条件不同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基质性质不同分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顶级群落学说包括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顶级-格局假说多元顶极学说: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

有人则分别将这些群落称为地形顶极、土壤顶极和动物顶极顶极-格局学说: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

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

生态系统的定义: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这种生物成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食物网:不同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绘制,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

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次级生产是在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和繁殖的部分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特点(1)在同一个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性和其它生活习性极不相同的多种生物。

(2)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的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等。

(3)在人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长度可以人为调节。

(4)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的比重不同。

(5)在任一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1收割法 2CO2同化法 3黑白瓶法 4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 5卫星遥感 6叶绿素测定法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点1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和在物理系统中不同2单向流动,不可逆。

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入环境中的过程。

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概念1库:由存在于守恒太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物质所构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