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假如我是一名法官演讲稿:我是谁为了谁我为
人民群众做了什么
假如我是一名法官
尊敬的各位领导,给位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是谁,为了谁,我为人民群众做了什么。
”
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我是谁"。
找准自己的位置,我是做什么的,自己所做的工作与党和人民群众存在怎样的关系。
明白了这些,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如果我是法院的一名法官,用心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就是第一要务,立足岗位,遵守职业道德,对群众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这样的认识"我是谁",就能始终保持自己同群众的深厚情感。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作为公民,作为党员,作为法官要清楚“我是谁”、要知道“为了谁”、要明白“为谁做什么”。
可谓之“两谁一做”。
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的身上都赋予着不同的使命,对应着不同的身份,问问自己“我是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回答自己“为了谁”和“为谁做什么”。
“我是谁”我认为,年少时的我们懵懵懂懂,不懂得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年少无知,不懂得可以为了谁。
在成长的过程中是父母和老师教会了我。
而现在我作为一名法官,我认为法官一定要有正义感,要热爱老百姓,对弱势群体要有同情心。
法律只有掌握富有正义感的法官手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才能清晰可见,公平正义才能人人共享。
我们每位法官一定要有正确的正是方向,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带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公平公正处理好每一个案件,做到刚正不阿,公正文明司法。
人生一世“为了谁”?回答肯定是不一致的,有人说为了祖国和人民,有人说为了集体,有人说为了父母和儿女,还有人说为了事业和前途,诸如此类的说法我们先不评价其对与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作为法官,是为人民群众,法官主要是作为社会纠纷的解决者出现在法庭的,法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法官要改变“以我为主”的习惯套路,对于当事人提出来的请求、主张和依据,要加以仔细的聆听、认真的对待,并最终给出态度以及理由。
这样一种观念,对当事人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把当事人所说的话、所提出的主张和依据当一回事。
让当事人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以平和、接纳的心态接待当事人,主持诉讼。
“我为人民群众做了什么”。
“我为人民群众做了最负责任的判决。
”
“我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法院的司法权威”
法官端坐在法庭上,身穿法袍,手握法槌,依照法庭规则,使用规范语言,认真的展开诉讼,营造出一种正式和肃穆的氛围。
这种法庭的威仪场景足以令当事人和旁观者肃然起敬,从而得以引导对抗的双方进入到理性的诉讼轨道,并且对于当事人接受裁判起到相当的说服作用。
穿不穿法袍、敲不敲法槌,不见得会实质性地改变一项判决的内容,但确有可能改变当事人和旁观者对裁判的态度。
这就是规范的操作对于树立司法权威所起的作用。
法官必须秉持居中的立场,这一点应当在整个审判过程中贯彻始终。
如果说审判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把握居中的立场就是这门艺术的重头戏。
在诉讼中,当事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怀抱一颗高度敏感的心,总是千方百计从法官的语气、用词甚至表情中捕捉信息。
法官稍不注意,就可能带来误解。
“居中”的要旨在于给当事人以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对待要体现在诉讼的所有环节中,并且要十分注意细节,包括态度的软硬、用语的轻重、发言的长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