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关键词]难经,黄帝内经,经文分析,关系考察【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
《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
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即扁鹤)撰。
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极可能为东汉中期之作品。
关于《难经》书名,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曰:“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
俾畅厥义也”。
解释似较合理。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八十二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其中直接指明“《经》言”者共有35处,因二十二难两处“《经》言”为前后文重复,实际是34处“《经》言”。
34处“《经》言”中,有15处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原文,有15处可在《灵枢》中找到基本相对应的文字,有3处可在《素问》中找到基本对应的文字,有1处在《灵枢》、《素问》中均可找到对应文字。
这34处“《经》言”又有十三难、三十五难分别出现两处,故而《难经》中实际有32难涉及到“《经》言”者。
其余49难,本文分为六部分来探讨其与《内经》的关系。
1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为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灵枢•脉度第十七》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此与《难经》只是个别文字的差异。
其他如二十四难与《灵枢•经脉》、十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十四难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灵枢•九针论》、三十七难与《灵枢•脉度》、四十三难与《灵枢•平人绝谷》、四十七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六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八难与《灵枢·寒热》、六十难与《灵枢•厥病》均为部分或全部相对应。
2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十四难曰:脉来一呼再至,中及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
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二者相较,显然十四难更为具体一点。
又如四十二难除与《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中肠胃长短、受水谷数相一致外,更添人肝、心、脾、肺、肾四藏的形状描述和轻重之数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重量、长短、受水谷数。
再如三十一难对三焦的描述也与《灵枢•营卫生会》相一致。
3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如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详细的关于太过之脉、不及之脉的论述。
其他关格、覆溢(即真脏脉)在《素问》、《灵枢》中也多处有论述。
4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如二难“脉有尺寸,何谓也”;四难“脉有阴阳”;五难“脉有轻重”;六难“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九难“何以别知藏府之病邪”;二十五难“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二十六难“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三十二难“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三十八难“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之”;五十二难“藏府发病,根本等不”;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五十六难“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五十七难“泄凡有几,皆有名不”;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剌深者,何谓也”;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七十六难“何谓补泄”;七十八难“针有补泻,何谓也”等,均属此类。
这些问题可能不只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可能也是当时《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中的基本理论,概言之,即当时医学的基本理论。
5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段话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是《难经》对《内经》的发挥,涉及到《灵枢•五十营》、《灵枢•营卫生会》两篇的内容。
《灵枢•五十营》曰:“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又如,《难经》二十七难到二十九难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对奇经八脉做了集中论述。
奇经八脉的内容见诸于《素问》、《灵枢》,这也是《难经》的发挥。
6不见于《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如三十六难提出“命门学说”,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又如四十四难提出七冲门的概念,也为《内经》所不载。
总之,虽然《难经》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中所说“《经》言”的《经》也应该是《黄帝内经》,有如下几点理由:其一,《难经》作于东汉中期,其时《黄帝内经》并未亡佚,《难经》中34处“《经》言”有19处可在今《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并且《难经》的其他小节也有不少可在《素问》、《灵枢》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其二,《难经》中论述的一些常见的医学理论也多数可在今《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论述。
其三,《难经》中的“《经》言”之经当指的是同一本书,即《黄帝内经》。
《难经》另外引用了一本书中的内容即《十变》,分别在三十四难、六十三难、六十四难中均明确指出“《十变》言”、“《十变》又言”,这说明《难经》的作者对其所引用的文献出处还是比较注意交代明白的。
如果“《经》言”之《经》分别为《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三家的话,《难经》作者应该会分别说清楚的,而不会糊涂到三家之经均以“《经》言”二字代称了事。
其四,《黄帝内经》分成《素问》、《灵枢》两部分之后,《素问》、《灵枢》二书本身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即已有所亡佚,有所增删。
《难经》中15处“《经》言”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文字,则可能为《素问》、《灵枢》亡佚部分中的经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建军对“以母为基,以父为楣”释义的商榷[关键词]以母为基,以父为椐,基,楣,土地,种子,内经释义《灵枢•天年》言黄帝问于岐伯: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为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杨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虽历代对文中“基”和“梯”的注释不一,但诸家却不约而同将之牵强附会地理解为人体胚胎的发生,是以母之阴血为基础,以父精所化阳气护卫为条件的,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阴阳交感的作用”,因为无阴则阳无所生,无阳则阴无所化,唯有父精母血相结合,才会产生新的生命。
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六十二》说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之父母也”。
明确提出父精母血是新生命发生的物质基础。
且在中医文化中,贯以父象天,以母象地,习用“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来比拟人体胚胎生成的肇基。
故笔者认为,“以母为基,以父为楣”是古医家取自然界之象类比人体生命发生的典型例证。
张介宾之注云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
父得乾之阳,母得坤之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故以母为基,以父为楣,譬之稼穑者,必得其地,乃施为种。
”是为证。
而令人遗憾的是,张介宾的注释并未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也许是“尊经崇古”的思想作祟,无论古今,大多数学者注释经典时多少都有师从古训、望文生义的倾向。
自从马莳首注曰“方基始生,赖母以为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楣,阳气以为捍卫也”始,后人便承袭古义,更用训诂学知识加以佐证,以致以讹传讹。
就“基”而言,或借《说文》“基,墙始也”,或借《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将“基”与“本”互文,演为“基础,根本”之义;就“楣”而言,或借《说文》“阑槛也”释为栏杆,将之引申为遮蔽和捍卫之意,或借《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楣者”,将之与“盾”相通,释为古时执以蔽兵刃的战具,亦作捍卫之喻,却自始至终未道出“以母为基,以父为楣”的所以然,鲜有触及“阴阳交感”这一主旨者,更忘了古人“取象比类”释生释医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