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8.西部大开发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10.区域经济一体化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1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1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南水北调:1)线路: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意义: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4.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
2)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
3)影响:①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输入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15.西电东送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意义: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1)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3)影响: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第二章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洞庭湖)1)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3)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4)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田纳西河)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①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②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4)解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