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类试题一、单选题(20题,40分)1、用人单位的(C)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A)安全主管 B)法定代表人 C)主要负责人4)董事长2、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3)年至少进行(C)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A)1,1 B)2,1 C)3,1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B)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
A)4 B)8 C)16 D)244、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不得(B)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
A)分包 B)转包5、根据GBZ 2.1规定:劳动者接触仅制定有 PC-TWA 但尚未制定 PC-STEL 的化学有害因素时,实际测得的当日 CTWA 不得超过其对应的 PC-TWA 值;同时,劳动者接触水平瞬时超出 PC-TWA 值(D)倍的接触每次不得超过15 min,一个工作日期间不得超过 4 次,相继间隔不短于 1 h,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 PC-TWA 值的(D)倍。
A)2,2 B)5,3 C)3,3 D)3,56、申请乙资质的,专职技术负责人具有(2)专业技术职称和(2)以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经验,或者(B)专业技术职称和(B)以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经验。
A)高级,3年;中级,5年B)高级,3年;中级,8年C)高级,1年;中级,3年D)高级,1年;中级,5年7、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为(B)年。
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要延续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B)个月前向原资质认可机关提出申请。
A)3,3 B)5,3 C)5,6 D)3,6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自出具职业卫生技术报告之日起(B)个工作日内,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开技术报告相关信息,公开的时间不少于(B)年。
A)20,3 B)20,5 C)15,3 D)15,59、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C)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C)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A)1,1 B)1,2 C)1,3 D)3,310、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C)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B)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C)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D)职业病病名11、应进行上岗前检查的是(D)A)即将从事需要开展强制性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B)变更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人员C)因各种原因较长时期脱离工作又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人员D)以上都是12、职业病危害因素侵入人体的途径(D)A)呼吸道 B)皮肤 C)消化道 D)呼吸道、皮肤、消化道13、电焊工人作业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D)A)有害气体 B)辐射 C)粉尘 D)有害气体、辐射、粉尘、噪声14、(A)是评价劳动者接触水平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的主要指标。
A)PC-TWA B)PC-STEL C)MAC D)峰接触浓度15、在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氢时,必须采样检测(A)A) MAC B) STEL C) TWA D) STEL和TWA16、在分光光度法中,制备标准曲线时,至少应配几个浓度的标准溶液(包括试剂空白) ( A )A)3 个 B)4 个 C)5 个 D)6 个17、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中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法亦称(C)。
A)标准加入法 B)多元现行回归法 C)外标法18、高温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D)分别测1次,取平均值。
B)2h B)1.5h C)1h D)0.5h19、电焊弧光紫外辐射主频率为(C)A) 224nm、290nm和365nmB) 254nm、280nm和380nmC) 254nm、290nm和365nm20、噪声检测现场调查包括不包括(C)A)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B)噪声设备布局C)生产使用的原辅料D)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二、多选题(15题,30分)1、职业病,是指(A)和(B)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C)和(E)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A)企业、事业单位B)个体经济组织C)粉尘、放射性物质D)危险物质E)其他有毒、有害2、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A)的方针,建立(C)负责、(D)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E)。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B)预防为主、综合治理C)用人单位D)行政机关E)分类管理、综合治理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A)、职业病危害(D)和工作场所(C)检测结果。
A)规章制度、操作规程B)方案C)职业病危害因素D)事故应急救援措施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C)、(B)和(D)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A)风险B)职业病防护措施C)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D)待遇5、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A、B)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D)告知劳动者。
A)上岗前B)在岗期间和离岗C)当面D)书面6、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C),配置现场(B)、(D)、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A)处置方案B)急救用品C)报警装置D)冲洗设备7、授权签字人、(B)、(C)及参与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参与技术服务,在技术报告及原始记录上签字,并承担相应责任。
A)过程控制负责人B)报告审核人C)技术服务项目负责人D)技术负责人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C)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
因检测项目限制或者样品保存时限有特殊要求而无法自行检测的,可以委托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样品测定。
样品(B)和(A)等工作不得委托其他机构实施。
A)检测结果分析及应用B)现场采集C)依法独立D)自主9、《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D)粉尘10、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A、B、D)三类。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B)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C)峰接触浓度D)最高容许浓度11、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能力包括(C)情况和(D)两个方面。
A)专业技术职称B)注册工程师C)培训合格D)业务能力12、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A),应远离(C)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A)上风向B)下风向C)排气口D)进气口13、采样时间要求错误的是(A、D)A)对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检测,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采样。
B)对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检测,采样时间应为15min。
接触时间不是15min的,按实际接触时间采样,计算时按15min时间加权计算。
C)最高容许浓度的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
D)采样时间的长短还依赖于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及空气中待测物的实际浓度和采样流量等。
14、有害物质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A、B、D)三种状态。
A)气体B)蒸气C)粉尘D)气溶胶15、定点采样点数目的确定,正确的是(A、B、C、D)A)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散逸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一个采样点。
B)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C)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D)劳动者是流动工作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m设置1个采样点。
三、判断题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峰接触浓度。
(×)2、上岗前健康检查的对象不包括转岗到该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
(×)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取得资质一年以上,需要增加业务范围的,应当向原资质认可机关提出申请。
(√)4、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5、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6、标准采样体积(Standard sample volume )指在气温为25℃,大气压为101.3 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以L表示。
(×)7、用于职业危害检测采样的平均采样效率一般应不小于90%。
(√)8、劳动者工作是流动作业时,在流动范围内,一般每15m设置1个检测点。
(×)9、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则高温测量选择在夏季最热季节。
(×)10、固体吸附剂管有两种解吸方法,溶剂洗脱法和热解吸法。
(√)四、简答题(2题,10分)1、峰接触浓度的定义峰接触浓度为在最短的可分析的时间段内(不超过15 min)确定的空气中特定物质的最大或峰值浓度。
对于接触具有PC-TWA但尚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应使用峰接触浓度控制短时间的接触。
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在一个工作日内发生的任何一次短时间(15 min)超出PC-TWA水平的最大接触浓度。
2、采样前的仪器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答:(1)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
(2)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和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3)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
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4)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五、计算题(2题,10分)1、某工厂工人间断接触聚乙烯粉尘,工作地点的聚乙烯粉尘浓度及接尘时间测定结果如下表,其粉尘的PC-TWA为5mg/m3,请判断该工人接触粉尘浓度是=(2.5×2+4.3×2+1.8×2)/8=2.2mg/m3小于5mg/m3,则该工人接触粉尘解: CTWA浓度未超限。
2、某电厂锅炉房司炉工工作场所WBGT测量:头部WBGT为36.0 ℃,腹部WBGT 35.8 ℃,踝部WBGT 33.9 ℃,计算该工作场所的WBGT。
其接触高温的累计时间为6h,体力劳动强度为II,并判断其岗位WBGT是否超限(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解:WBGT=(36.0+2×35.8+33.9)/4=35.4 ℃接触时间率=6/8=75%该岗位体力劳动强度为II,根据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 WBGT 限值(℃)其限值为29℃,岗位WBGT35.4 ℃大于29℃,超过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