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替尼二线单药治疗肺癌36例疗效观察
王森,李琦,陈运芳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目的观察厄洛替尼(特罗凯)单药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失败患者口服厄洛替尼150mg/d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评价其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结果36例患者中PR8例(22.22%),SD15例(41.66%),PD13例(36.11%),有效率(CR+PR)为22.22%;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2.22%。
肿瘤进展时间为2 1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皮肤瘙痒、恶心、腹泻,多为Ⅰ Ⅱ度,对症处理后可缓解。
结论厄洛替尼单药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关键词:厄洛替尼;二线;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422(2012)07-0098-02
目前铂类与紫杉醇、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等第三代化疗药物两药联合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但大多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初次化疗后病情进展,因此二线治疗方案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
厄洛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表皮生因子受体酪氨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HERl/ EGFR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已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进展期NSCLC的二线治疗[1]。
2009至2011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应用厄洛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例,均为2009至2011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应用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男21例,女15例。
年龄46 78岁,中位年龄68岁。
其中ⅢA期6例,ⅢB期13例,Ⅳ期17例,均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
其中腺癌25例,鳞癌11例。
1.2治疗方法应用厄洛替尼150mg/d,饭前1h 口服。
连续服用直至发现肿瘤进展或者出现患者不可耐受等不良反应。
1.3疗效及毒性评价标准近期疗效参照WHO 关于实体瘤评价标准统一进行制定,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
毒性反应按WHO关于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评价标准分为0 Ⅳ级。
临床受益反应(CBR)标准:止痛药用量减少50%,疼痛程度减轻50%,体力状况评分改善≥20分,体重增加≥7%;持续4周以上的临床改善,并且无任何一项指标恶化。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简体中文版的生活质量调查核心问卷QLQ-C30和肺癌专用问卷QLQLCl3对生活质量和症状进行评价。
2结果
2.1近期疗效36例患者中PR8例(22.22%),SD15例(41.66%),PD13例(36.11%),有效率(CR+PR)为22.22%;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2.22%。
肿瘤进展时间为2 1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6个月。
2.2生活质量及症状缓解治疗后全身症状(乏力、食欲、睡眠、疼痛)改善超过50%,其中乏力改善最显著(70%)。
肺癌相关症状(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改善超过50%,其中咳嗽改善最显著(64.3%)。
症状改善时间均在用药1个月内,以第1、2周为主。
生活质量改善超过50%。
2.3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及消化系统反应,36例患者均未发现有骨髓抑制和外周血像改变。
1例患者用药后第8周发现间质性肺炎,轻度呼吸困难,予大剂量皮质激素及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
3讨论
近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
厄洛替尼为喹唑啉胺于2007年3月在中国上市,商品名为特罗凯,它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区ATP结合的亲和力高、特异性强。
检索近年大样本量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厄洛替尼用于既往已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7 8.2个月,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9.9 12.1周,RR 率8.9 12%,DCR率35% 40%。
目前发现不吸烟、女性、腺癌,特别亚洲人群和肺泡癌患者为厄洛替尼的优势获益人群[2-3]。
本组36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厄洛替尼可能更加适合国人。
此外本组试验还证实厄洛替尼对患者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等症状方面均有好的
改善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厄洛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食欲下降、皮肤干燥、腹痛、肝功能异常等,但总体耐受性良好,绝大部分对症治疗可以控制。
本组患者的皮疹发生率63.8%,目前Ⅱ期、Ⅲ期试验均发现皮疹的发生及程度与患者的生存期及疾病缓解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ALENT试验中,厄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皮疹程度显著相关:0度(34%)、1度(28%)、2度(30%)、3度(10%)皮疹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4、10.6、10.3、12.7个月(P= 0.0001),提示皮疹可做为厄洛替尼疗效的评价指标[4]。
腹泻发生率为30.5%,但均为Ⅰ Ⅱ度,无患者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
厄洛替尼相对于吉非替尼适用人群更广,有研究认为ECFR突变患者缓解率高予未突变者,厄洛替尼治疗国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优于全球患者的原因可能为:①亚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的突变率约为30%,远高于欧美患者(8%)。
②亚洲女性腺癌患者的吸烟比例低(在美国85%的女性腺癌患者吸烟),而EGFR突变多见于非吸烟者,这也可能是中国NSCLC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治疗疗效优于全球患者的原因[5]。
参考文献
[1]韦玮,郭荣平,李锦清,等.不同序贯的西妥昔单抗与化学治疗药物联合HepG2和BeI-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5):556-561.
[2]张风,邢丽娜.厄洛替尼治疗化疗后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2008,30:873-875.[3]Groen H,Arrieta OG,Riska H,et al.The global TRUST study of erlotinib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
[J].JClinOncol,2008,26:abstrl9000.
[4]Shepherd FA,Rodrigues Pereira J,Ciuleanu T,et al.Erlotinib in prev-iously tre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N Engl J
Med,2005,353(2):123-132.
[5]Wakelee HA,Chang ET,Gomez SL,et al.Lung cancel incidence in never smokers[J].J Clin Onel,2007,25(5):472-478.
收稿日期:201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