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文化文房四宝130201塘厦1、毛笔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是毛笔。
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蒙恬创造的。
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笔伦纸”之说,都把蒙恬作为制造毛笔的始祖。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新发现,毛笔的产生,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传统的毛笔不仅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我国毛笔产地很多,依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大致分为"湖笔"和"湘笔"两个流派。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以至北京所产均属"湖笔"系列;江西以南大体上属"湘笔"系列。
还有说法认为,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
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
种类1. 笔的大小分为:按笔头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
除一般的大、中、小楷外,再大的有京楂、斗笔、提笔、屏对等,再小的则有圭笔。
2. 笔毫的原料上分为:依据制笔的原料不同分为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兼毫笔几种。
2.1 羊毫类。
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
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
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2.2 狼毫笔。
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
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
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2.3 紫毫。
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微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2.4 兼毫。
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
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
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
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除此之外,还有用鸡毫、山马、鼠须、猪鬃等制成的笔。
还有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
3.笔毛长短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4.笔管的质地分为,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5.按笔的用途,还冠以雅号的有:冰清玉洁、珠圆玉润、右军书法等等,此类笔多数质量较好,大小适中,有数十种之多。
性质5.1 硬性之笔毛如:鬃毛笔,紫毫笔,狼毫笔,鼠毫笔。
硬毫笔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
山水画中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山石的勾勒、皴擦、点擢,屋宇、人物、舟、桥、水波、瀑布等细线,都需靠弹性强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现。
5.2 软性之笔毛如:羊毫笔,鸡毫笔。
软毫笔,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
山水画的渲染多用它。
米点山水与泼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效果。
5.3 中性之笔毛如:兼毫。
(如三紫七羊毫、五紫五羊毫、七紫三羊毫。
)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配制而成,有紫狼毫、紫羊毫、鸡狼毫等品种,硬度在狼毫与羊毫之间,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与需要去选用。
使用要点写大字用大楷羊毫,写小字用紫毫,狼毫,及兼毫(如能用小楷羊毫写小楷者更好)。
写行书隶书用羊毫。
写甲骨宜用硬毫,写篆书隶书宜用羊毫。
用过之笔,必须随时用清水洗净,不可稍留宿墨。
选笔方法以“尖、齐、圆、健”为原则。
也叫做毛笔四德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即笔毫聚拢时要尖;压扁时要齐,书写时四面都能铺开,不扁不散为圆;笔毫弹性好,久写不退为健。
羊毫倘若肥钝难写,初学时可选笔锋稍薄者。
至於普通水笔,则绝对不能使用。
6. 毛笔硬毫笔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
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
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
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
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
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
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软毫笔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
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
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兼毫笔“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
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
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
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
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
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2、墨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
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
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
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
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
天然墨分为两类石墨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
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
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松烟墨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
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
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
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墨的选择方法:质坚: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
如果在制墨过程中胶与煤的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只有用眼睛去看啦。
墨味香而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墨的使用方法:以清水逐渐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
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
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
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
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
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
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
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传统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
具体地说: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
“浓”——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淡”——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各具风韵。
“润”——润则有肉,燥则有骨。
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
“渴”——亦为”燥笔”。
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将“渴”定位得很准,他说:“燥锋,即渴笔。
“白”——《易经》之“贲卦”中有“白贲”之美。
有色达到无色。
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
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
常见墨法应用古人有“不知用笔,安知用墨”,“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等论述。
正是阐明墨法在书艺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彩具,是为自得。
”后人也有“七墨”、“六色”和“五彩”之说。
“七墨”是指焦、浓、重、淡、清、渴、宿;“六色”是指墨、浓、湿、干、淡、白;“五彩”是指浓、淡、润、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