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题目美国部分1.美国零售业的发展概况(发展历史、阶段、业态等)2.美国零售与中国零售之间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零售的启示日本部分1.日本战后流通业的发展概况,两次流通革命的内容,变化2.日本批发、零售业当前的发展变化,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办法3.对照中国批发、零售业,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帮助,我们与日本在批发零售方面的差距1.美国零售业的发展概况(发展历史、阶段、业态等)(1)发展历史150多年前,美国主要的零售商业业态是杂货店(general store),这种传统的零售业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相适应。
南北战争(Civil War,1861-1865)以后,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开始大大丰富,原有业态开始显示其不相适应的一面,某些杂货店开始改变其经营结构,变综合经营各种产品为经营单一系列产品或有限系列产品,从而出现了单一或有限品类商店(Single and limited-line store)。
尽管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好市场”于1862年问世于法国巴黎,这种被称为世界零售业上的“第一次革命”的现代零售业态此后在美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零售业的中坚和“领导”。
百货公司好似由若干个专业商店和单一或有限品类商店的集合体,其宽泛的商品线,齐备的品种规格,良好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较高的商品质量以及较好的信誉和提供的信用条件等优势,比较适应于选购品和特殊品的销售,能吸引一大批收入水平在中等以上的顾客购买。
在50年代以前,百货公司一直开设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此后,由于拥有小汽车者越来越普遍,人口向市郊扩散,百货公司也开始向市郊进发。
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百货公司的数量只占全美零售企业总数的1%不到,但其零售额却几乎占了零售总额的10%。
但是,70年代以后,百货公司遇到了挑战,零售份额开始下降。
被誉为世界零售业“第二次革命”的超级市场的问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危机的产物。
在第一家超级市场1930年于美国纽约问世之前,杂货商和食品商大都属于经营单一或有限品类的小企业。
在经济危机初期,一些零售商迫于经营压力,觉得可以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
于是,他们引进了自我服务,并以提供可广泛选择的商品和较低的价格开拓了超级市场这种新的经营方式。
这一新的零售业态一问世就取得了成功,并为许多企业所接受,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
二次大战刚结束时,美国的一些零售商开始以很低的价格水平(一般比传统的零售商的价格低20-30%),向那些付现金,自己承担所有服务和维修问题的顾客,销售照相机、电视机和家庭用品。
这类商店被称为折扣商店(discount houses)。
显然,折扣商店所信奉的是与超级市场相同的薄利多销的理念。
50年代以后,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折扣商店经营的商品开始多样化,并提供一部分服务和保证,但仍然坚持薄利多销,加速周转的策略。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经济的一大变化是买方市场的出现,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后,竞争日益激烈,为适应空前的行业竞争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一种新的零售业态-量贩店应运而生。
此处所谓的量贩店(mass merchandiser)是一种价格低,服务少的大量推销标准化商品的大型零售店。
这类商店的典型特征是规模大,价格低,顾客自我服务,经营的商品种类齐全,一般以中低档商品为主。
其遵循的经营理念也是薄利多销。
可以认为,量贩店是折扣商店的发展。
其典型代表是凯马特(K mart)和沃马特(Wal-Mart)。
量贩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沃马特成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并以1234.7亿美元列1998年全球十大公司排行榜的第九位即是明证。
美国便利店的经营特色在于其便利性,其价格水平要高于超级市场10-20%,其约4%的销售利润率也大大高于超级市场1%的水平。
这种特色决定了其存在和发展以消费者消费水平一定程度的提高,追求便利性成为一种显要的需求为前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全美的便利店从1960年的2500家激增到1980年的33000家的原因,因为这期间,美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美国,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并不取代原有的零售业态,但美国学者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如商品的发展一样,也有一个生命周期(Retailer Life Cycles)。
至于连锁商店,其发展历史很长,早在1918-1929年,连锁商店就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以致这一时期被称为连锁商店时代。
二次大战以后,连锁商店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据美国商业部的统计,七十年代末,连锁商店已占全部零售商店的30%,由连锁商店实现的销售额在百货公司系统中占总额的94%,在综合商店系统中占80%,在食品商店系统中占54%,在医药商店系统中占50%,在皮鞋商店系统中占48%。
在妇女服装商店系统中占37%。
(2)规模全美约有220余万零售公司,管理着约280万个商店。
根据商务部的资料,美国零售店年销售额超过43000亿美元——占经济总量的21.8%(制造业只占11.2%),超过医疗保健、房地产和娱乐业的总和。
其中,耐用品店,包括汽车经销商、家具和家用器具商店、建材、五金商店,占了美国零售商店销售额的42%。
非耐用品店和服务店,包括一般服装商店、加油站、饮食店、食品店、药店、专卖店、酒店,占了剩下的58%。
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零售商的年销售额达到了2.4万亿美元。
这些公司分属17个不同的国家,其中美国占了43家,英国12家,法、德、日各9家。
美国最大的10家零售公司(2008)1 Wal-Mart(折扣百货仓储俱乐部)2 Home Depot 家居用品中心3 CVS Caremark药店4 Kroger (超市、便利店、珠宝店)5 Costco(会员俱乐部)6Target(全产品线折扣店、超级中心)7 Walgreens(药店)8 Sears Holdings(百货商店、专业店)9 Lowe’s(家居中心)10 Safeway(超级市场)零售的重大意义美国有2400万人受雇于零售业,占全美总劳动人口的18%,这还不包括在服务业工作的人。
整体看,消费品最终产值的约30%-40%发生在零售环节。
(3)分类对零售业的结构有3种不同的划分方式,通常按所经营商品的行业分、所有权关系和战略组织方式。
按行业分建筑材料与庭院供应品一般商品商店百货公司食品商店综合食品店汽车经销商加油站服装服饰店家具与家用电器店饮食店药店其他零售按所有权关系分:独立商店、连锁商店、特许联营商店、租赁门市部、垂直营销系统或是消费者合作社。
按战略组织方式分按战略组合划分,零售企业首先分为有门店和无门店两类,其中有门店的又分为经营食品和一般商品的两类。
有门店:食品:便利店,传统超市,超级商店,联合商店,仓储商店一般商店:专业店,百货公司,杂货店,优惠价连锁店,工厂直销店,会员俱乐部,跳蚤市场。
无门店:直复营销(综合的和专业的),直接销售,自动售货机(4)特点一、层次分明的商业形态奠定了美国商业零售业的基础美国商业零售业的形态五花八门,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
当前,美国商业零售业的形态主要包括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厂家直销购物中心(Outlet Mall)、百货商店、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又称平价俱乐部)、专业超市、便利店和网络购物等。
二、连锁经营构成了美国商业零售业运营的主流连锁经营已成为美国现代商业零售业的主流。
美国零售业销售额的绝大部分都是连锁商业创造的。
连锁商业对商品采购、配送、销售、财务等业务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
连锁店总部或大区分部的配送中心负责订货,配送中心承担着各门店所需商品的进货、库存、分拣、加工、送货等任务,各门店专门负责日常销售。
三、完善的信用体系保障了商业零售业的蓬勃发展美国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体系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商业零售业领域的作用尤为明显。
美国已建立了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也构建了较为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保障了交易安全,节省了交易成本,成为保持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
四、成熟的促销文化强化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美国已形成成熟、精细的消费文化,整个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经济促销活动。
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商品特征等多种因素,对消费者类型、阶层、选购倾向、心理状况等进行深入研究,全方位地实施各种促销策略,具体有会员卡、优惠卡、折扣、返还货款、赠品、免费试用等。
五、积极进取的国民性格和简洁明快的美国生活方式决定了美国商业零售业的现状美国商业服务的形成和发展契合美国国民尊重自由、重视创新、追求成功的民族性格。
超市、仓储式商店、大型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商业形态都起源于美国。
同时,美国的商业服务也尊重和切合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美国店铺的装潢设计一般都很简单,商品规格普遍比较大,但包装比较简单,实用的目的非常明显。
2.美国零售与中国零售之间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零售的启示(1)零售企业管理技术的比较美国零售企业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
他们实行电脑化管理,以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分析零售市场走向、消费者需求趋势,以不断调整商业运作方式。
国内零售业管理的手段、技术和水平落后,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低,诸多本土企业在购、销、运存、财务及日常管理中仍采用人工方式,一些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也远未达到西方零售企业的水平,支持系统较弱。
这一切使得中资零售企业运营成本过高,盈利能力低下。
(2)零售企业规模比较美国零售店的规模一般都很大,集中程度高,单店面积大,经营商品齐全,店铺数量也多。
而中国本体零售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3)营销战略上美国零售企业的营销理念先进,营销都以实现消费者需求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长期福利为目标,并将其作为企业的责任,能够切实做到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在营销战略上存在很多问题,表明上强调“顾客就是上帝”,实际上却过重强调盈利,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外企相差甚远。
(4)所在国政府管理的比较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促进本国零售业的发展,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和支持。
中国政府长期受到“重工轻商”传统理念的影响,零售业启示(1)提高中资零售企业技术水平,促进经营管理现代化本土零售企业应该抓住我国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这个大好时机,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掌握宏观经济信息,为消费者建立完善的资料信息库,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大技术投资的力度,建立完备的网络智能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自动化及采购、销售、仓储的自动化,使企业的管理和控制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土零售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