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基本基本标准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基本基本标准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基本基本标准一、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岗位群情况分析要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根据本省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针对本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本地区的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的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包括专业人才的数量、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认真做好本地区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为开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专业发展前景1.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所具备的办学基本条件;2.有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的规划(包括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和具体措施(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学的改革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立、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模式等),专业建设计划合理,内容充实,有一定的资金保障,有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发展有良好的前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反映生源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包括就业岗位群)。

二、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在各级各类医院、采供血部门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能胜任二级(乙)以上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及省、地(市)、县各级医疗卫生研究机构的医学检验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科室管理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医学检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知识要求(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2)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对常见的检验项目能进行熟练正确地操作,熟悉各种常用检验仪器的性能、原理、基本构造、操作技术及日常维护保养;(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医学检验前沿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3.能力要求(1)具有临床医学检验的基本能力;(2)熟悉常见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具有评价各种检验结果的初步能力;(3)具有一定的对检验工作管理及质量控制的能力;(4)具有适当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5)具有较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借助字典阅读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7)具有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医疗安全意识;(8)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

4.素质要求(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2)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际公关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4)热爱医学检验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求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

(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课程设置(注明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1802学时,27门课程)1.主干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血液学及检验技术、免疫学及检验技术和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

2.公共基础课(678学时)(1)军事教育:2学分,总学时60,理论学时10,实践学时50(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总学时76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论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体系、科学内涵及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总学时54本课程主要内容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大部分构成。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学习成才等方面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和基本法律制度三部分内容。

(4)形势与政策:1学分,总学时64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

(5)体育:学分4,总学时72,理论学时10,实践学时62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以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体育项目为主进行教学和训练,结合讲授体育卫生和保健知识。

严格执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6)大学英语:学分9,总学时160,理论学时80,实践学时80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有关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能力打下基础。

(7)计算机应用基础:学分5,总学时91,理论学时46,实践学时45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汉字编码的要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应用常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等,能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处理,具有上网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

(8)医用化学:学分5,总学时85,理论学时57,实践学时28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等化学基础知识以及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主要用途以及相关有机化学实验。

(9)医用电子学;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28,实践学时10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

介绍重点的电子学知识,以放大电路、集成电路为基础,对提取的有用信号进行检测、放大、滤波等处理,由计算机进行自动数据、图像处理,并显示和打印出相关数据信息。

(10)医学心理学;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38本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心理卫生,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等。

3.专业基础课(404学时)(11)分析化学:学分4,总学时76,理论学时46,实践学时30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概念,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能对常见无机离子进行鉴定分析;能正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使用各类常见分析仪器,了解其构造、性能和特征;正确使用各类试剂,配制和标定溶液。

(12)人体结构学:学分6,总学时102,理论学时60,实践学时42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相互位置关系,人体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及胚胎的发生等,通过学习理解人体结构及其相关功能,人体发生和发育的规律,为后续课程打基础。

(13)生物化学: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28,实践学时10本课程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

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

(14)生理学: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30,实践学时8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掌握血液、肾脏、内分泌等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熟悉呼吸、能量代谢和体温、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各系统生理功能,了解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其它系统生理功能。

学会与生理有关的简单检查和检验技能。

(15)病理学:学分4,总学时76,理论学时56,实践学时20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病理学基本概念,疾病发生原因、经过和结局,常见病的病理改变。

熟悉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循环障碍、炎症、酸碱平衡紊乱、常见传染病和性病的病理变化。

了解水、电解质代谢、休克、DIC、呼吸系统常见病等病理改变。

(16)药理学:学分2,总学时36,理论学时28,实践学时8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主要介绍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因素及用药规律等。

(17)医学统计学: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28,实践学时10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系统介绍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概率分布,抽样误差,均数、率和等级资料的统计推断,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临床试验和调查统计,线性与非线性拟合等。

4.专业技术课(720学时)(20)临床医学概论(含诊断学):学分6,总学时114,理论学时74,实践学时40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预防和治疗原则。

并研究症状、体征发生的规律和机理以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以及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21)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14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对人体的危害,实验诊断、流行规律以及防治原则。

重点介绍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人体寄生虫及各种常用检验方法,辨认(包括肉眼和镜下)常见虫卵或虫体等。

(22)免疫学及检验技术:学分6,总学时76,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36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免疫学技术以及临床免疫学的各种检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3)临床检验基础:学分6,总学时108,理论学时50,实践学时58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人体各种体液及细胞进行显微镜、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检验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

(24)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学分5,总学时90,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50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生化检验基本知识、方法学评价和质控。

着重介绍疾病本质的生化机制、生物化学诊断原理及其临床意义的判断;介绍临床生物化学实验的检测项目、检验结果数据与临床的联系。

(25)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学分6,总学时108,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60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各种微生物的临床检验诊断。

重点介绍微生物性状和检验技术。

(26)血液学及检验技术:学分4,总学时72,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血液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血液学检验的基本方法。

分别叙述“红细胞”、“白细胞”、“血栓与止血”、“骨髓”等检验的理论、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与评价。

(27)预防医学:学分2,总学时38,理论学时20,实践学时18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并制订各种措施,以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劳动能力、延长寿命的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