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略谈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我曾经读过《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一书,书中有一段关于情感教育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如果说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含有“以理服人”的色彩的话,班主任工作还要求坚持“以情感人”的原则。
具有积极向上,自我实现倾向的人,同时也是脆弱的、需要帮助的。
所以,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职责就是关怀、尊重、理解成长者。
让受教育者在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能得到帮助;在感到忧愁沮丧的时候,能得到抚慰;在感到愤懑绝望的时候,能得到疏导;在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能接受正确劝慰和引导的时候,能得到理解与尊重。
这长长的一段文字,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影响很深,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我努力教学让我的学生在高考战场上考出好的成绩,但同时,我从来没有忘记过作为教师的另一项职责——育人。
所以在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从来没有忽略过没有停止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1引导学生欣赏他人吸一杯香茗,沁人心脾;阅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学会欣赏他人,你就会获得高尚的精神美感。
培根曾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域、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 班主任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地欣赏他人,不断完善自我,为自己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有一学期班上有个叫刘易的学生,性格很古怪,从不与同学交流喜欢独来独往。
班级元旦晚会大伙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时,她居然躲在教室角落里听MP3。
后来我特意找她聊天问她为什么不太愿意跟班上同学接近。
她说班上同学很凡俗,情商也底,没什么兴趣与他们做朋友。
我问她:“你觉得倪洁、刘骁、蔡何畏、王丽等同学怎么样?”她没有回答但我能感觉到她眼神中的不屑。
我说:“倪洁学习很有方法,成绩突出;刘骁性情温和,体育场上是一员猛将;蔡何畏谦虚有礼,孝顺父母;王丽能歌善舞,才艺拔尖。
他(她) 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班上其他同学也是。
你觉得你超过了所有人吗?”她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我知道她崇拜歌星梁咏琪,便特意又给她讲了一则真实事例。
在《鲁豫有约》节目中接受采访时,梁咏琪曾谈及她的待人原则,她说她接触一个人时总是先找别人身上让自己觉得愉快的特点。
长相丑陋的人,她会去注意他的衣着是否得体;举止粗鲁的人,她会去注意他的心地是否善良;不善言谈的人,她会去注意他的行为表现是否出色……梁咏琪说,与人相处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她觉得很愉快。
我对刘易说:“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你也是。
以后与同学们相处时,多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好不好?也感受一下,那样你自己是不是更快乐些?”她点点头表示愿意去做尝试。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用宽容代替苛求,用鼓励代替指责。
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就像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一样。
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孤芳自赏”或“孤家寡人”的才子常常会有“怀才不遇”的郁闷。
班主任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协商、合作的能力,为将来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打下基础。
2.1班主任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去年我接了高一(七)班。
十月份学校举办运动会,有一个集体项目——跳绳——让同学们很期待。
我鼓励学生赛前进行练习,刚开始时三分钟仅能跳两百多个,后来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调整了摇绳的人员和每次进绳的人数。
大家合作得越来越好,慢慢跳到了三百多个、四百多个。
正式比赛的时候,同学们居然做到了三分钟不死绳,跳到了五百零几个,一举夺得全校第一,大家欢呼跃雀。
办黑板报时,我也经常鼓励全班同学一起商量、倾听、推选,选出设计者、绘画者、板书者等,这不同的角色是在合作中自然产生的。
看到集体创造出的成果,同学们往往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合作。
2.2班主任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近几年我一直在班级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我曾经在一堂数学公开课上要求学生画一只特殊的塞子,这只塞子既能堵住一个圆形的孔,又能堵住一个正方形的孔,还能堵住一个三角形的孔。
可以同时堵住三个孔,也可以分开去堵每个孔。
要求每组学生画在各自的黑板上,限时十分钟。
台下马上热烈地讨论开来。
十分钟以后,结果出来了。
六块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形态各异的塞子,想象力非凡,有的组还体现出相当高的绘画天赋,所有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
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合作,一个人的思维不可能创造这么丰富的结果,即使能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板演于黑板上。
在这种教学意境中,无疑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盘散沙,尽管它金黄发亮,仍然没有太大的作用。
但是如果和水泥结合在一起,就能盖成高楼大厦。
单个人的力量犹如沙粒,只要与人合作,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变化,变成不可思议的有用之材。
所以班主任有责任鼓励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掌握这种才能使自己不断前进。
3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挫折是人一生中必然要碰到的一道坎。
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可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
如果经受不住挫折,不能学会清醒地面对失败,他们也就永远不能体会成功的经验。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案例:倪洁,初中时各门功课优秀,进入我班时成绩排名第一。
而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下降了十几名,三门主课竟有两科不及格。
这对她是个极大的打击,她像变了个人似的,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不来上学。
即使被父母强硬拖入教室也是把头埋在桌上独自哭泣,对老师和同学的任何言语和行为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弄伤自己以强迫家人接其回家。
我经过周密的思索,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她进行抗挫折教育:3.1用交流谈话的方式,引导她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树立直面挫折的信心。
在初中,她是一个佼佼者,不乏认可和赞扬,有较强烈的优越感。
但很快她发现新环境中高手如林,由于心理上缺乏充足的准备,一次失败将她的自信转瞬变成自卑,出现了消极情绪。
我除了定期找她谈心,还有意无意相机谈上几句。
适当表扬和反复谈话让她看清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评价,既清除了自卑感,又防止了优越感的再次滋生。
同时交流中出现一些建议式的告诫,让她欣然改变不足。
3.2观看励志教育事例,引导她从别人成功的案例中得到启发,获得战胜挫折的勇气。
台湾著名的残疾画家——谢坤山的事迹,很多高中学生一无所知。
周末放学的时候,我特意邀她到办公室与我一起观看谢坤山的记录光盘。
当她看到失去了一双手、一条腿和一只眼睛的谢坤山那么积极、乐观、顽强地生活时,她深深被感动了震撼了。
她在后来交给我的一篇日记中写到:他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他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他丰富、纯净、活泼的内心世界,他的开朗、幽默、机智,还有他脸上始终挂着的灿烂微笑,无不让我动容。
他失去了这么多,可他活得这样精彩;我什么都没有失去,为什么却过得如此自卑呢?榜样的力量刺激了她,也使她有了信心去面对困境。
3.3协助她构建融洽的同学关系,获得安全感,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人是个体的,又是群体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携手并肩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解决各种问题。
所以我让她担任数学课代表,除负责收发作业,还帮助其他同学订正作业解答疑难。
这些事情增加她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当挫折来临时就少了茫然无助、孤独无援的惊惶失措。
同时的确也能在其它同学那里得到适当的帮助,自身和同学的合力使她能够战胜挫折。
3.4从活动中展现自身能力,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勇于直面挫折。
学校艺术节来了,我为她量身定做了一个诗歌朗诵节目,并且为她精心挑选同台演出的人,志在必得,以给她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不出所料,在我的精心选材和组织练习下、这个节目获一等奖。
如我所愿的让她获得了成就感。
这成就感增强了她在新环境中独自应对难题的信心,在挫折面前不再是束手就擒而是开动脑筋,积极解决。
积极的态度势必得到好的结果。
周而复始,诸多的良性循环过程,使自信心不断在新环境中被强化,抵抗挫折的勇气也就不断地加强。
现今的倪洁不仅可以愉快的在校读书,提高了学习成绩。
还能协助我管理班级中作业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并且课间的教室经常看见她微笑的脸。
就这样一个怕读书、惧怕同他人交流的学生结束了厌学、逃学的生活,重新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大家的生活。
4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现在的高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溺爱中长大,生活中索取的时候多,回报的时候少。
所以让孩子知道感恩,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
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
我曾看到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
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
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
因为知道别人的恩情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其次,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如为了培养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意识,我经常开展如下活动:A、举行主题班会:感知父母恩B、观看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C、开展征文活动:题目自拟,但必须能反映出父母对我们的爱。
D、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b)给外出的父母打一次电话或送去一声问候;(c)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d)在家主动做家务。
并记录下来。
F、开展教师节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通过这些感恩的活动,许多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会了感恩,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再只是一句空话。
学会了感恩,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融入社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然和环境的改变,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需要教师的情感教育,及时修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的窗户,这样的情感教育才能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和陶冶中,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性情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