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
“爱心”和“耐心”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德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而情感投入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
一、理解宽容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又何况少儿乎?因此,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中小学生虽年少幼稚,但却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是独生子女。
对他们的违规犯纪,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揪住不放,批评训斥,没完没了。
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加重学生的精神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平时我们也常说:“理解万岁”。
所以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要从理解角度和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考虑,帮学生找出犯错误的原因,讲清犯错误的危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继续进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宽容和关爱,从而心悦诚服,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在希望中自发奋进。
二、建立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
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现在的高中生年龄都在16岁左右,正处于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从依赖成人逐渐走向独立生活的心理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
他们常常表现出思想多变,感情易冲动,控制能力差等特点。
而他们的阅力和知识都不足以应付这种变化,于是便出现了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一系列矛盾。
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避免情感投入的盲目性。
其次,要建立亦师亦友,亦生亦友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面前要放下架子,不可盛气凌人。
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交往,进行心灵沟通,在思想上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同时,德育工作者只有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
德育工作者若用简单强制的方法干预学生,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把学
生禁锢在一个固有的模式里,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在德育工作中,最头疼的事莫过于“无效教育”,德育工作者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结果学生非但不接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教育结果成了“零效应”甚至“负效应”。
这种“无效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没有做到动之以情,与被教育者产生了感情对立。
当代学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很强,正处于在心理封闭和反抗期,德育工作者应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正确疏导,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奏效。
总之,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双肩挑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只有以心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生才会口服心服、一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