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篇理解性默写(高中)
四、阿房宫赋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的建筑造型和布局的名句是:
明星荧荧 (4)《阿房宫赋》一文,杜牧一连用了“_______________ ,开妆
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钩心斗角
烟斜雾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 ,焚椒兰也”四组排比句式,极写宫人的
(9)《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舍之 ,______, 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 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 就。 蚓无爪牙之利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上食埃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荀子·劝学》 告诉我们,即使像蚯蚓一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 有所成。(高考题) 蟹六跪而二螯 (11)“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_____”,《荀子·劝学》从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设喻,告诉我们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就会像 螃蟹一样,一事无成。 (12)《荀子·劝学》中,以冰为例,说明客观事物经过 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句子是:“__, 水为之 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师 说 (1)《师说》中,韩愈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指出老师的 师者 职能、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从师与年龄大小无关,而是 在于闻道之先后的句子是:“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从而师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 在《师说》一文中,韩愈对择师的标准提出的看法 无贵无贱 是:“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之所存也”,说明有道者即 为师。(4)韩愈在《师说》中批判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这种小惑从师,大惑耻师的行为
(7)《阿房宫赋》中,杜牧在一声慨叹之后,以否定句的形式提出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历史的教训,“秦人不暇自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 架梁之椽 之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_____________________ 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 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六组比喻,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0)杜牧《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得而族灭也”,指 出“爱民”是维系王朝统治的重要因素。 (11)杜牧《阿房宫》运用奇特想象描写阿房宫建筑繁 未云何龙 多的句子是:“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霁何虹 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王毕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简洁的语言“______________ ,四海
一”概括了秦统一了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出” 蜀山兀 写出了阿房宫的建造非同凡响。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宫楼阁林立,举步皆 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步一楼 , 十步一阁 “___________________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中写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时间变化, 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庄子《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问的荣 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辩乎荣辱之境 “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境界。 (6)庄子《逍遥游》中,作者所阐释的真正的逍遥游是: 而御六气之辩 乘天地之正 “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游无穷者”。 (7)《逍遥游》中,庄子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 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 至人无己 待”才是真正的逍遥,“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人无 圣人无名 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做到真正逍遥的人。
小知不及大知 (8)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年不及大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上启下,引出“朝 菌”“蟪蛄”的例证,来说明寿命的局限,造成了知识
的缺陷。
(9)庄子《逍遥游》中,表现斥鹅目光短浅的句子是: 不过数仞而下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 翱翔蓬蒿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 也? ”
函谷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非
天下也” 的中心论点,又由感慨历史言及当下,提醒当权者要爱 惜民力,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二、逍遥游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翼若垂天之云 ”。即使如此, 在作者看来也依然有所待,并非逍遥,因为它“抟扶摇 去以六月息者也 ”。 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 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的这两句诗化用了庄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 《逍遥游》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 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
梳妆打扮。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 弃掷逦迤
亦不甚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阿房宫赋》中,杜牧多用典型事例来表现秦王朝的纷奢,如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达“天下之人”与“日益骄固”的秦 统治者进行较量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 戍卒叫
(5)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师说》中,韩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剥下了士大夫矜诩自负的伪装,对齿师的鄙夷溢于 言表。 (7)《师说》中,韩愈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扣“解惑” 其为惑也 二字,用“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终不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危害来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8)在《师说》一文中,韩愈批判了士大夫“曰师曰弟子 则群聚而笑之 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和“位卑则足 官盛则近谀 羞,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想法,指出这些是“师 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一、劝 学 (1)《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篇首就说明对待学习应采取 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和方法。 故木受绳则直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 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 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4)《荀子·劝学》中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接着用“吾尝跂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比喻,说明 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 果。
(13)《荀子·劝学》认为木要改造成为“其曲中规” 的轮,要用“輮”;金要利,需“就砺”;而人通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就能改造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的君子。 (14)《荀子·劝学》中,从正面设喻,说明学习要注 积土成山 意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蛟龙生焉”。 积水成渊 (15)《荀子·劝学》中,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故不积跬步 有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至千里 (16)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是用 心专一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