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摘要: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或者大学生实施的盗窃、伤害等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

必须通过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

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方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法律心理法律道德
0 引言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我国的普法教育开始就一直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转型,原来相对静止、封闭、有序的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众多的诱惑。

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们,由于意志力比较薄弱和个人认识分析断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致使不良现象和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2004年,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打牌被怀疑作弊,怒杀四名同学;2005年,马瑞丰从小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仅仅是想得到一部手机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
机;2006年,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连杀七人,其中三人与他有点“小恩怨”。

在大学校园,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给学生本人和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看着这一个个案例,我们不能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个复
杂的社会现象。

1 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背后的原因,真正关键性原因在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低下和心理素质不健全。

前文提到的马加爵、马瑞丰、李征这类恶性犯罪案件,他们在经济上可能确有困难,但经济困难并不是根本性问题,而是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家庭贫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思想贫困是根本所在。

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贫困,在思想上产生了误区,其实不能正确对待贫困而产生错误认识、不能抵制物质利诱,是实施盗窃行为或者杀人、劫财行为的根本原因。

作为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不会不知道自己行为的错与对。

1.2 社会和学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大学校园里的违法犯罪案件或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以人身伤害案件和盗窃案件为主。

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拥有的知识量以及心理趋向成熟,
与一般人相比,与知识浅的人相比,应该法律知识更全面,更懂得生命的重要,更具有道德心,更应该具有人性,更具有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人愿。

2 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法律要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养。

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

3 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方法
“智育失误,学校出的是次品;体育失误,学校出的是废品;德育失误,学校出的是危险品”,说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性。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凸显了德育的迫切性。

从预防违法犯罪现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角度来看,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法律素养教育。

良好的主观环境的建设则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性因素。

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健全法律意识,克服法制教育过程中的
“法条解读”现象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法制教育让学生懂法,利用“案例说法”,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院校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结合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在特殊日子开展教育活动,如“6·26”世界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等,触类旁通式地触动大学生的情感神经,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

2002年一、二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后说:“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我就不清楚了……”。

这些说明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能力欠缺,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陷。

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和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不是通过学一门《法律基础》课所能及的,也不是凭给某年级的某部分人上某门课程能做到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规律,要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专
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法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3.2 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
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教育的宗旨。

学校必须健全制度改进作风,做好管理和疏导工作,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

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凤。

管理人员应注意深入
实际,重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矛盾,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对思想政治问题要耐心细致,入情入理。

另外,对有犯罪苗头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更要解决其思想症状,防范其走向犯罪。

即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形成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即校园心理环境的形成——学校内部与其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便于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

3.3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健康心理的引导
大学生正处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趋于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容易冲动,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虑;渴望走向社会却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人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抓住实例教学时机,培养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再次,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不仅要学业成绩突出,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只有真正的识法、懂法、守法才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其实对于我们置身未来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到创造丰功伟业,都离不开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必备的法律素养之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们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当代大学生们,
让我们不断地用法律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学习法律技能,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天之骄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