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点亮小灯泡_的两种不同教法

_点亮小灯泡_的两种不同教法

师: 猜一猜电在小灯极出发, 经 过 灯 泡 的 连 接 点 、 灯 丝 、 螺 纹 、电 线, 再传到电池的负极。
教学反思 在学生观察完电池和小灯泡 的结构后, 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学生 动手连接, 而是让学生猜想怎样连 接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要求想多 种连接方法。汇报时每组学生都能 想出两种以上的连接方法, 并能根 据灯泡和电池的特点来进行猜想。 学生在动脑时产生了思维碰撞的 火花, 这时再让学生动手连接小灯 泡, 学生探究热情高涨。最后让学 生总结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规律。在 此基础上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电 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通过两次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我进一步认识到让儿童在动手做 的过程中用脑子去领悟科学的重 要性。探究虽强调动手做, 但更强 调动脑筋。毕竟, 真正的学习并非 发生在学生的手上, 而是发生在他 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 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 ( 假设) 、为后继探究制定计划、考 虑 变 量 的 选 择 和 控 制 、对 获 得 的 数 据 进 行 整 理 和 分 析 、在 与 同 伴 的 对 话 和 交 流 中 相 互 质 疑 和 评 价 、反 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 怎样引导学 生动手前先动脑?
一是充分准备动手前的有序 计划。实验前的动脑是让学生的思 维从模糊走向清晰的重要一环。在 探究前准备的不仅是要用到的各 种材料,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 自己的思考。
二是鼓励学生动脑过程中的 质疑。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 学 生动脑不仅思维活跃, 而且清晰。 这 就 要 归 功 于 生 与 生 、生 与 师 之 间 的不断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教科版
《点亮小灯泡》的两种不同教法
司徒敏
《点 亮 小 灯 泡 》 是 学 生 真 正 动 手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本课教 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让小 灯泡发光; 第二部分: 图中的哪个 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以下 是我教学中针对第一部分内容出 现的两种不同教法的教学片断。
教法一: 动手后再动脑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从观察小灯泡的构 造入手, 再尝试点亮小灯泡, 然后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连接才能使小 灯泡发亮。在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 装置图的基础上, 思考电是怎样流 过小灯泡的。 教学过程 师: 请仔细观察小灯泡和电 池, 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小灯泡有一个玻璃外壳, 中间部分是金属做的, 最下面黑色 的部分是凸出来的。 生: 灯泡的玻璃壳里面有一条 细丝。 ( 教师播放小灯泡各部分构造 及名称的课件。) 师: 通常我们将灯泡的这些部 分 叫 做 : 玻 璃 泡 、灯 丝 、螺 纹 、连 接 点。 生: 电池上有一头凸出来, 一 端是平的。 生: 电池上面还写着 1.5 伏。 师: 电池凸出来的那端我们叫 做正极, 另一端叫做负极。用这些 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师: 通过刚才的研究, 我们获 得了这么多信息。科学家们在实验 后往往也会得到很多信息, 这时 候, 他们会坐下来, 共同整理获得 的信息, 看看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 什么。观察这些亮了的方法, 有什 么相同点!亮的方法和不亮的方法 有什么不同!
生: 要使灯泡亮起来, 必须让 灯泡的螺纹和连接点分别与电池 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生: 还需要电线。 师: 下面请小组合作, 尝试点 亮小灯泡, 并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 置画下来。 ( 学生动手连接, 让小灯泡发 亮。教师请点亮的小组上来展示。) 生: 我们小组把电池竖起来, 把 小灯泡的连接点压在电池正极上, 用电线一头连着灯泡的螺纹, 一头 连着电池的负极, 小灯泡就亮起来了。 师: 除了这种连接方法, 还有 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没有反应) 猜 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 ( 学生有点茫然) 电池里的电从正 极出来, 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 入, 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 出, 流到电池的负极, 形成一条回 路。这条路通了, 灯泡就亮了。 教学反思 先让学生观察小灯泡和电池 的结构, 再让学生连接小灯泡和电 池, 由于没有在连接灯泡前让学生 思考怎样连接, 学生动手操作时只 是用自己以前的知识经验来连接, 并没有联系灯泡和电池结构来连 接。也就是说, 学生在操作时没有 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 致使学生只 想 出 一 种 连 接 方 法 , 并 且 对 “电 在 小 灯 泡 里 怎 样 流 动 ”这 个 问 题 不 能 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样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 么!我想, 很可能是没有让学生在 动手前展开思维、开动脑筋造成 的。事实上, 就是没有这个课, 很多
科学课 2008 年 5 月 24
教科版
( 教师播放小灯泡各部分构造 及名称的课件。)
师: 通常我们将灯泡的这些部 分 叫 做 : 玻 璃 泡 、灯 丝 、螺 纹 、连 接 点。要使灯泡亮起来, 需要些什么?
生: 电池、小灯泡、电线。 师: ( 出示电池、小灯泡、电线) 怎么使小灯泡亮起来呢!每一小组 的同学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 请你 们先商量一下, 将你们的想法画在 纸上, 有几种想法就画几种, 并将 它们编上号, 注意不要出现重复的 想法。为了方便, 这儿有剪好了的 灯泡和电池模型图, ( 出示样图) 直 接贴到纸上再用黑色笔连接起来, 然后再写上你们的组号和编号, 然 后贴到黑板上。 ( 学生分小组活动, 画模型图, 并贴在黑板上。) 师: 你们是怎样连的!是怎样 想 的! 请 把 怎 样 连 接 灯 泡 、电 池 的 具体位置描述清楚。 生: 我们组觉得应该把灯泡的 螺纹连着电线的一头, 灯泡的连接 点连着电池的正极。第二种方法就 是灯泡的连接点连着电池的负极。 生: 还可以把电线的两头连在 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然后把灯泡连 在电池的正极。 生: 我不同意他们组的意见, 电线至少有一头要连着灯泡才能 点亮灯泡。 生: 把灯泡横着来放接触到电 池的正极, 另一端用电线连着灯泡 的连接点。 师: 下面请按照你们刚才的这 些想法来连接小灯泡, 做了实验 后, 如果小灯泡亮了, 就在图上用 红 笔 打 “√”; 如 果 没 有 亮 , 就 在 图 上用红笔打“×”。 ( 学生分小组活动, 连接电路, 并在图上做记号。)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会连接 小灯泡了, 那这个课的目标是什 么!动手前应该做什么!经过思考, 我设计了第二次课的教学方法。
教法二: 动手前先动脑 教学设想 先 引 导 学 生 认 真 地 对 电 线 、电 池和小灯泡及其结构进行观察, 弄 清 了 材 料 的 特 点 后 , 提 出 “怎 样 让 小 灯 泡 亮 起 来 ”这 个 问 题 , 让 学 生 画出猜想到的能使小灯泡发亮的 方法, 并将这些想法贴到黑板上。 接着, 进行实验探究, 验证自己的 想法。最后, 将实验的信息进行整 理 、分 析 , 得 出 使 小 灯 泡 亮 起 来 的 规律, 并思考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 的。 教学过程 师: 仔细观察电池和灯泡的各 部分, 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电池有一端写着“+”号, 有 一端写着“- ”号。 师: 这两端有什么不同% 生: 写着“+”号的那端凸出来, 写着“- ”号的那端是平的。 生: 写着“+”号那端是正极, 写 着“- ”号是负极。 师: 小灯泡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 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灯泡, 里面还有灯丝; 第二部分是中间的 金属; 第三部分是最下面黑色的部 分。 生: 灯泡里面除了灯丝, 还有 两条细金属杆。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 ( 510405) "
科学课 2008 年 5 月
25
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 释 、最 终 得 出 结 论 和 报 告 , 并 向 其 他人展示或陈述, 等等。这一切, 都 是不仅要动手, 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
动脑既是动手的动机, 又是动 手探究的目标导向, 更是进行实质 性探究的保证。因此, 动手之前更 应先动脑。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 中, 关注动手前的动脑, 让学生“想 好了再做”, 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 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三是呵护学生的兴趣。许多老 师包括我自己在内, 在精心设计的 一堂课里,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往 往设计了一个个连环问题, 想方设 法把学生的动脑纳入自己的设计 中来。如果有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 和教师的相吻合, 就大加赞赏, 而 对于那些“出格”学生的回答, 就是 另一番态度。这样, 学生不仅处于 被动的地位, 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会 渐渐丧失。我们要在学生动脑过程 中呵护他们的兴趣, 因为, 学生自 发 的 学 习 过 程 远 比 教 师 反 复 “教 授”的更为生动, 更加深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