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
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
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秦朝哪一年灭亡?
(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
3、合作探究: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
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
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互动2
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政策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怎样解释?如何评价?
生:董仲舒。
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但是,儒家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
互动3
师:简单比较“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生:手段不同:一个武,一个文。
但目的是相同的。
(二)削弱王国势力
互动1
师:汉初的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一样,有何异同?(从目的、对象、结果等方面比较)。
生: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对象:都是亲属和功臣。
结果:开始都有利于统治者控制全国,但时间一长,诸侯国都强大起来,威胁到中央统治。
互动2
师:对强大起来的诸侯国,西周是如何解决的?
生:无力镇压,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师:西汉又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汉景帝用了什么办法?王国问题有没有解决?
生:削藩。
削藩失败,虽平定了“七国之乱”,但王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师:正当汉武帝一筹莫展时,是谁向他献了什么计策成功解决了一直困扰统治者多年的难题?
生:主父偃。
推行“推恩令”。
师:“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它巧妙在哪里?
生:内容: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巧妙在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削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三)强化监察制度
互动1
师: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
生:在中央:设司隶校尉。
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
师: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生:司隶校尉:监督和査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师:秦朝有哪个官职和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
生:御史大夫。
4、小结:
物质基础:汉初休养生息,经六七十年的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
繁荣。
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