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9.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3.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课时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可爱的家》)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家庭了解自己的家人,加深对家人的认识,体会家庭带给我们的温馨。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1.聊一聊“我的家人”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

伯伯、大爷都是对爸爸哥哥的称呼,只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叫法不同。

2.读儿歌,认家人(课件播放儿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姥爷妈妈的妈妈叫姥姥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姨妈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儿歌。

3.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教师拍手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学生回答:爷爷。

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之间互相问。

师小结: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一家人。

【设计意图:通过填图、儿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明白家庭中的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

】三、寻找家人的“影子”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家庭成员之问的关系、称呼,那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家人的“影子”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身上寻找家人的“影子”,并跟自己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分享。

教师请善于表达的学生在班内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身上会有家人的“影子”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身上有家人的“影子”主要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四、让爱住我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击鼓传花话家人”的游戏。

游戏规则:听鼓声传花,鼓声停,花传到谁的手里,谁就来介绍自己的家人。

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边展示图片边介绍自己的家人。

师小结:听完你们的介绍,老师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

师:在这么温馨的家庭里,肯定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请把你家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学生在小组里讲述自己家的故事,从组中推选出一名讲得最有趣的同学作为代表发言。

各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结合照片、图片、录像,讲述自己家里有趣的事情。

师小结:我们的家多么可爱啊!我们的家充满了快乐,我们要爱我们的家。

(播放课件:歌曲《让爱住我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人,回忆在家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感受家人的爱无处不在,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家庭的温馨。

】五、课堂总结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在这个家里,住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个家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爱,我们要爱我们的家!10.家人的爱教学目标1.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

2.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3.养成懂得体贴家人,回报家人的好习惯。

4.通过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及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感受和家人一起时的快乐及家人对自己浓浓的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照顾,是对自己无私的爱;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难点:知道家人对自己的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课时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一、我的成长1.导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一些物品,现在把它们展示出来吧!谁愿意把自己小时候的物品介绍给大家?2.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物品向大家介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小时候的物品与自己现在的物品的变化中感受自己渐渐长大。

(1)当学生展示自己小时候的衣服时,教师提问:这是你几岁的时候穿的衣服啊?看看现在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啊?(2)当学生拿出自己小时候的小手印时,教师提问:这是你几岁的小手印出来的啊?教师发自内心感叹道:好可爱的小手啊!现在请你伸出手,我们也来为它画张像,好吗?操作:教师拿出白纸,让学生把手放在白纸上,教师用笔沿着手的轮廓画出手印。

然后,学生把现在的手印和小时候的手印摆在一起,教师启发:你们发现了什么?3.小结: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长大了,衣服变小了,裤子变短了,小手也长成了大手。

在这个过程中,你除了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也一定感受到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快乐了吧!二、我是幸福的孩子1.谈话:课前,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与自己家人共度快乐时光的照片、视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讲讲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时快乐的事情,与同学一同分享快乐。

2.学生活动(1)学生在小组内讲述自己与家人在一起快乐的事情,重点讲述家人是怎样表现爱自己的。

(2)集体交流:学生推荐各组的代表来讲讲家人是怎么爱护自己的,家人的爱表现在哪里?3.学生在集体交流时,教师适时引导。

(1)当学生出示一张自己和爸爸下棋时的照片时,教师问:爸爸什么时问陪你下棋?爸爸忙了一天了,回来后为什么不休息还要陪你下棋?你觉得爸爸爱你吗?有这么爱你的爸爸,你感觉幸福吗?21教育网(2)当学生介绍自己小名的来历时,教师引导:名字有什么含义吗?名字中是不是寄托着爸爸妈妈美好的祝愿呢?(3)当同学展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视频时,教师可以引导:这是什么时候录制的,谁录制的?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一家人一起出去游玩,感觉快乐吗?(4)师:除此以外,请同学们想一想:妈妈每天上班回来,还要忙着做家务是为了什么?爸爸辛勤工作是为了什么?爷爷奶奶接送我们,每天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又是为了什么?(5)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感情。

4.小结:家人做的这一切都源于爱,他们承担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倾注了满满的爱,他们为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爱家人的表现,你们有没有为这样的家人骄傲,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幸福呢?三、相亲相爱一家人1.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你们一家人平时是怎样相处的呢?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家人平时怎样相互关爱的小故事跟同学们讲一讲呢?2.学生在小组内跟同组的小朋友讲述自己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小故事或是感人的小画面。

3.小组内推荐讲得好的同学,在班内跟大家交流,当同学讲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特别幸福?4.小结:一家人相互关爱,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啊!四、我的爱1.师: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讲述中,感受到家人对你们浓浓的关爱,那我们爱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有没有对他们表示过我们的爱,或为他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呢?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怎么做?教师设置情境:(1)爸爸妈妈在忙,我……(2)奶奶一个人很孤单,我……(3)出门前,要……3.学生踊跃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4.师:看来,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可能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很有经验,有的同学没遇到过,但是,也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心意表达出来,希望你们都能够对家人表现出自己的爱。

5.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日是哪一天呢?家人是怎样给你们过生日的?都送给你们什么礼物呢?6.学生兴奋地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7.你们的生日都有人记得,但是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你们是怎么送出自己的祝福的?8.教师引导学生回家从侧面了解家人的生日,并记录下来。

9.师:接下来,我们就为我们即将要过生日的,或是已经过完生日但是被我们遗忘的家人设计一份礼物,送给他们表达我们的祝福与心意。

10.学生制作贺卡等礼物。

11.师:想一想,除了记住家人的生日,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呢?12.学生讨论交流。

五、课堂总结师小结:今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人深厚的爱。

家人对自己的细腻关怀是爱,家人的严格要求也是爱。

家人的爱像大海一样深,像草原一样广。

我们也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对家人的爱。

这样,一家人才能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

板书设计家人的爱我的成长我是幸福的孩子相亲相爱一家人我的爱11.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目标1.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愿意尝试自己动手。

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3.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课时目标: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1.师:孩子们,我们升入一年级已经有段时间了,相信你们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但是小雨呢?除了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以外,还结识了不少特殊的“小伙伴”,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有哪些?(课件出示一些学习、生活用品)2.生答,并列举自己拥有的“小伙伴”。

3.师: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4.生讨论总结,并在全班交流。

5.师:看来大家对自己的“小伙伴”都很熟悉,那下面老师给大家出2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的哪个小伙伴?6.师课件出示教材上面的2个谜语。

7.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8.教师宣布谜底,对于猜对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小伙伴”指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发现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

】活动二:找不到“小伙伴”了1.师出示视频。

(视频展示一个小学生在杂乱的房间里找不到橡皮而急得满头大汗的情景)2.师生共同观看视频。

3.师: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当时的感受怎样?4.生分组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