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优质PPT]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优质PPT]
三、理论基础
3.4 增长极理论
在旅游布局规划中,应注意对旅游发展增长极的培 植,借此带动整个旅游地区的发展。在旅游发展布局中, 往往对那些旅游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旅游风景区或中心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 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进行重点开发,并以此带动其它旅游风景区、旅游景点 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旅游地的旅游发展。
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 济布局,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空 间体现。
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 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 态效益。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骨干型景区(核心旅游产品、重点项目) 旅游发展轴线或带:线路组织的重点通道 中心依托城市:发展极核和综合服务中心 重要旅游城镇:面向骨干景区的设施和服务配套 出入口及对外的联结通道:区域中转站 旅游区:主题定位、主导产品、资源整合 三层相互关系
旅游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旅游空间布局和旅游发展,不能仅仅关注 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而要关注旅游系统的 基本要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速发展;只有 这样才能获得增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持续稳定的发展。
江西省旅游资源类型在总部及周边省份的地位 单位:处
广东
浙江
云南 山西
河南
江西 湖北 湖南
3.1 区位理论
3 区位理论的应用
应用于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 空间布局结构。
应用于合理确定旅游中心地规模;既注重旅游地在一定程 度上集聚,充分享有规模效益,又要防止超过限度的过分集 聚,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应用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多因子相互作用机 制的研究,揭示旅游业空间布局结构变迁的动因机制,
三、理论基础
3.3 发展理论
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理论基础
旅游地生命周期
游客量
接待容量 饱合域
发 展
参
探
与
查
停 滞
巩 固
A
复
苏BBiblioteka C DE引 自 R.W. Bulter,1980
时间
三、理论基础
3.4 增长极理论
主要思想
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区域都以相同的速度增加,相 反,在一定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于某主导经济部门 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行业部门由于追求外部经 济效果,一般趋于向最佳区位聚集,通常是区域的大中 城市。因此,这些大中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 长极,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所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安徽
国内旅游人数 国内旅游收入
10789
16149
7721 7517
13063
6000 8460 9098
6159
15197400
15196000
4471017 4147500
10179500
3800400 5142400 5483000
3876315
收入/人数
1408.601
940.9871
579.0723 551.7494
本章难点
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重要模式
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内容框架
一、旅游地域结构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三、理论基础 四、现实依据 五、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 六、布局模式
一、旅游地域结构
旅游空间要素
吸引物:景观系统和节事活动
旅游通道:对外、对 内的交通设施和工具
779.262
633.4 607.8487 602.6599
629.3741
三、理论基础
3.6 旅游空间行为模式理论
1 旅行模式是早期的一种旅游活动空间
的描述模式。
对旅行的描述研究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 节点(通常为客源地-目的地的一对概念) 联结节点的路径 沿路径移动的旅行方式
三、理论基础
3.4 增长极理论
旅游增长极作用示意图
三、理论基础
3.5 旅游地系统理论
旅游地系统是旅游发展 的物质载体。Gunn认为, 旅游地系统模型是由吸引物 组团、服务社区、对外通道 和区内连结通道四要素组成。
三、理论基础
3.5 旅游地系统理论
旅游地系统模型
三、理论基础
3.5 旅游地系统理论
空间要素
旅游设施和服务:主要旅游 产业要素(接待设施、康娱 设施、购物设施等)
依托的中心城市或城镇: 服务社区
旅游区:旅游活动得以 实现的基本空间单元
一、旅游地域结构
旅游空间要素
:吸引物
:旅游城镇
:中心城市 :旅游通道 :旅游区 :旅游区域 :旅游区相互作用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空间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 具体来说,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 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
博学济世
旅游规划学 负责人:王艳平
旅游规划学
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旅游地域结构和旅游 空间布局的内涵,掌握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 础和现实依据,掌握区域空间布局的原则和空 间布局的模式。
本章重点
旅游空间布局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旅游空间布局的现实依据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和主要模式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三、理论基础
3.1 区位理论
1 核心思想
指因为地理上的靠近性而拥有的某些方面优势,这种 地理上的靠近性可以指交通便利、接近客源市场或其他方 面。
2 代表性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三、理论基础
为 区域旅游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旅游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
等 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三、理论基础
3.2 地域分工理论
1 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2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3 区域主导产业理论
三、理论基础
3.2 地域分工理论
4 地域分工理论的应用
区域旅游布局中,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地应重点开发利用现有资 源,在旅游需求旺盛而资源不足的旅游地则可适当建造人造景观 (静态比较优势:发挥优势生产要素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时,可以选择那些旅游业所占比重 暂时较小,但具备发展前景的城镇作为中心旅游地加以培育,使 其 逐步发展成为旅游中心;(动态比较优势:发展带动力强的依托 中 心城镇!)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涉及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旅游地若选 择旅游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则应优先重点发展,使其有效地增强 带 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