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教学目标1、感悟诗中的意象群,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感悟诗中的意象群,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一、新课导入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

请学生回答。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

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二、简介裴多菲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

他的一生是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1848年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和歌手。

他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一生写过大量爱情诗,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之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

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广为流传。

裴多菲的诗用民歌的形式描写当代人民的斗争。

他曾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在1848年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裴多菲于1849年1月参加了贝姆将军的部队,作为贝姆将军的少校副官同俄奥联军英勇奋战,同年7月31日在瑟什堡战役中失踪。

多数学者认为他牺牲在瑟什堡大血战中,尸体埋葬在1050名英烈的大坟冢中。

在匈牙利文学乃至其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裴多菲都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奠定了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基石,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文学的战斗传统,被人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一个多世纪以来,裴多菲作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得到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公认。

三、创作背景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

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

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

其中包括《我愿意是急流》,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在古代爱情诗中,发愿体是一种常见的格式。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爱情诗歌也是用发愿体的形式来写的。

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

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四、整体感知纠正字音爱情在我们的眼中,都是美丽的、年轻而浪漫的。

欣赏一首美的诗,我们的过程也要美美地来。

那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步骤分为四个: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一)美美地听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今天我们这堂课要来听三遍。

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整体感受,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缠绵而坚定美好明确:第一遍:整体感受。

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

第二遍:理解诗中的形象。

“诗中的形象”,我简单地解说一下:它有一个术语,叫做意象。

意象最基本的解释是比喻。

你看,“我愿意是急流”,“急流”就是比喻;“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小鱼”就是比喻。

好,听第二遍,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的。

第三遍:这次听的要求是:进一步地感受诗中那种热烈的深情。

这次听的要求不同了,要边听边读,跟着画面,跟着配乐来读。

(二)美美地读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来读三遍:明确:第一遍:读的要求是整体把握(课件显示),读准语音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也就是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而不是泛泛地读。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课件显示)。

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进行再表达,这就要注意节奏、停顿、快慢的问题。

读懂了诗,就能够通过节奏、停顿和快慢把它的情感表达出来。

第三遍:重在进入情景,注意把握好语气(课件显示)。

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个性化。

特别注意“个性化”三个字,就是伴随着你自己对诗的体会、你自己的性情,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这首诗在电影《人到中年》里面被引用过,当时的朗读是作为主人公的一种内心独白,它的声调很小,很轻。

但是有的朗诵家在朗读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张扬的个性,是用激情来朗诵这首诗的。

五、课堂小结裴多菲走了,但他的诗,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尤丽娅也走了,但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曾经拥有真挚而忠贞的爱情。

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

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他就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六、布置作业背诵本诗七、板书设计裴多菲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经典爱情诗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二、美美地品美美地品,品什么呢?咱们也给它一个术语,叫做“妙点揣摩”。

这首诗好在那里?有什么样的美点?有什么样的妙点?大家自由自在地揣摩,你认为它的某一词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某一组意象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整个结构比较好,你认为它的情感比较好,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

大家准备一下,用笔划一划。

思路如下: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

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3、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两组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4、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怎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明确:引出对比,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生死相依、纯洁忠贞的理想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诗人以“激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比,勾勒了一个坚韧豪迈的“我”的形象。

为了“我的爱人”能够“快乐”“鲜艳”,“我”愿意走过崎岖的山路,勇敢地与狂风作战,愿意从容地面对静默的毁灭和风雨的打击,愿意在广漠的天空中孤寂地独举。

诗人用“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意象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希望她如小鱼,为溪水增添生命的情趣;如小鸟,为荒林带来幸福的歌唱;是常春藤,装点荒凉的废墟;是炉火,温暖阴冷的草屋;是夕阳,照亮嬴弱的灵魂。

“我”渴望爱人的温情能抚慰自己孤独工夺苦难的心灵。

5、是什么让诗人有如此的情怀?引出爱的力量,正是有了爱人的支持、抚慰,诗人也愿意承受一切。

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是爱的力量使诗人“快乐、勇敢、振作、愉快而辉煌”。

这是本文意象的一种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是非常多的,特别是中国古诗词。

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它用的就是对比,还有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种对比,给人营造了一种别样的意境,异样的美,让我们一起感受对比带给我们的美吧!(现在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读这首诗)6、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

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

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

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

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

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

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

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

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

“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

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

7、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是诗情的倾诉,是画意的泼墨,是至美的追求,是真爱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爱情观:牺牲自己、无私奉献8、只要一组意象就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为什么诗人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1)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