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ppt
化学键力(多为共价键)
单层或多层
单层
较小,近似等于气体液化 热,ΔH<0。
无或差(吸附量可不同)
较大,近似等于化学反应 热,ΔH<0
有较强选择性
可逆不Leabharlann 逆快,易达平衡慢,不易达平衡
低温即可发生(沸点附近 高温>Tb才发生明显吸附。 或以下)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2. 吸附理论及特征
但是处在界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体相内相同 物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性质不同的另一相中 物质分子的作用,其作用力未必能相互抵销,因此, 界面层会显示出一些独特的性质。
对于单组分体系,这种特性主要来自于同一物质在 不同相中的密度不同;对于多组分体系,则特性来自 于界面层的组成与任一相的组成均不相同。
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
1.吸附过程理论基础 2.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
1.吸附过程理论基础 2.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
2021/3/22
表面和界面(surface and interface)
界面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 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称为 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吸附 在相界面上,某种物质的浓度与 体相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质-被吸附物质 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
固体表面吸附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是不 均匀的,而且不像液体表面分子可以移动,通常它们 是定位的。
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受力不对称和表面结构不均匀性, 它可以吸附气体分子,使表面自由能下降。
1)它对所有分子起作用,选择性差; 2)而且,被吸附的分子可以再吸附气体分子,所以可以
是多层的,无饱和性;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3)容易液化的气体,就容易被吸附。例如,氯气的临界温度 为144 °C,氧气临界温度为-118.57 °C ,所以活性炭可 从空气中吸附氯气而作为防毒面具。
大多数固体比液体具有更高的表面能
对气体的吸附量(a或者q)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 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态)。
aV m
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STP,101325Pa,273.15K, 1mol标准状况(STP)气体的体积为22.4dm3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 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常见的界面有:气-液界面,气-固界面,液-液 界面,液-固界面,固-固界面。
表面和界面(surface and interface)
常见的界面有:
1.气-液界面
2.气-固界面
3.液-液界面
4.液-固界面
5.固-固界面
界面现象的本质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相比,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
体相内部分子所受四周邻近相同分子的作用力是对称 的,各个方向的力彼此抵销;
首先,我们希望研究指定条件下的吸附量
基本术语:
吸附量:当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的气体
的物质的量n,或标准状况(0 °C ,101.325 kPa)下的
体积V。
na
n( 吸附质的物质的量) m( 吸附剂的质量)
(10.3.1a)
V
a
V(
吸附质在 00 C,101.325kPa 下的体积)
m( 吸附剂的质量)
V
V
V
V
V
0 p/p* 1 Ⅰ
0 p/p* 1 0 p/p* 1
Ⅱ
Ⅲ
0 p/p* 1 Ⅳ
0 p/p* 1 Ⅴ
其中除第一种为单分子层吸附外,其余均为多分子层吸 附。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人们曾提出许多描述吸附的物理模型及等温线方程,以 下介绍几种比较重要、应用广泛的吸附等温线方程
1)吸附经验式—弗罗因德利希公式
(10.3.1b)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固体对气体的吸附量是温度与压力的函数。所以在研究 中常常固定一个变量,研究其它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经常 用的有三种方程:
1)压力(p)一定,吸附量与温度关系,吸附等压线:
Γ f T ( p const)
2)吸附量一定,平衡压力与温度关系,吸附等量线
4)由于吸附力弱,容易解吸,容易达到吸附平衡。
化学吸附的情况,正好与它形成对比。 1)由于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选择性强;
在气相反应中,若反应物间可发生多种反应,使用选择 性强的催化剂即可使所需要的反应进行。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2)吸附剂表面与吸附质之间形成化学键后,不会再与其它 气体分子成键,所以吸附是单分子层的,有饱和性;
a x m
吸附类型
按吸附质与吸附剂间作用力本质的不同,可将吸附分 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时,两者分子间以范德 华力相互作用;在化学吸附中,两者分子间发生部分或全 部的电子转移,是以化学键相结合。
由于这两种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本质上的不同,所 以表现出许多不同的吸附性质。
因为物理吸附是范德华力的作用,所以,
T f p 或 p f ' T (Γ const)
3)温度一定,吸附量与压力关系,吸附等温线
Γ f ( p) (T const)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其中最常用的是吸附等温线。三组曲线间可互相换 算。例如由吸附等温线,可算出吸附等压线及等量线。
吸附等温线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界面现象的本质
最简单的例子是液体及其蒸气组成的表面。
液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力可以 彼此抵销,但表面分子受到体相 分子的拉力大,受到气相分子的 拉力小(因为气相密度低),所 以表面分子受到被拉入体相的作 用力。
这种作用力使表面有自动收缩到最小的趋势,并 使表面层显示出一些独特性质,如表面吸附、表面张 力、毛细现象、过饱和状态等。
弗罗因德利希提出含有两个常数的指数经验方程 第一类吸附等温线:
V a k pn (10.3.2a)
k 为单位压力时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n 在0 与
1 之间,描述压力对吸附量影响大小。 上式也可变形为:
3)被吸附分子在表面上与吸附剂分子发生键的断裂与生成, 所以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有同一数量级,比物理吸附热 大得多。
4)由于键的破坏与生成比较困难,所以不容易达到吸附平 衡。
首 页 刚看的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性质 吸附力 吸附层数 吸附热
选择性 可逆性 吸附速率 发生温度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范德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