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

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

顺流加积 的大型底形 侧向加积沉积 沉积物重力流
纹层砂席
越岸细粒沉积
符号
CH GB SB
DA
LA SG LS OF
主要岩相组合
任意组合 Gm、Gp、Gt
几何形态及相互关系
指状、透镜状;上凹侵蚀基底;规模和形态变 化很大;内部第二次侵蚀面普遍
透镜状,毯状;通常为板状体;夹SB
St、Sp、Sh、Si、Sr、 透镜状、席状、毯状、楔状,存在于河道充填
舌状横砂坝、砂波(低流态)
细-粗砾
波痕
波纹
细-粗砂含中砾
水平纹理或裂线理
面状层流(上流态)
细-粗砂含中砾
低角度(<10°)交错层理
冲刷砂丘、逆行砂丘(砂波)
含内碎屑的侵蚀冲刷
原生交错层理
冲刷-充填
细-粗砂含中砾
宽的-浅的冲刷
冲刷-充填
砂、粉砂、泥
细纹层
漫滩或凹坡洪水沉积
粉砂、泥
纹层状至块状
漫滩沼泽沉积
的泥砾小冲刷面; 四级界面——相当于大型沉积底
形的顶、底面; 五级界面——河道充填复合体
的大型砂体界面; 六级界面——为一组大型河道(水
道)或古河谷的底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河流体系不同规模界面分级系列示意 (据A.D. Miall,1988)
2、曲流河储层构型要素 3个层次
正韵律;二元结构; 位于河道砂体顶部; 剖面上呈楔状; 垂洪向水上能呈量正较韵强律;; 呈窄条带状; 指与向天下然游堤的共洪生泛;平原; 垂直河道的剖面上呈楔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点坝的形成
➢河流泛侧滥向平原加泥积作用形成滩;脊
凹槽
坡积物
➢发生洪水事件→河曲外侧
的凹岸掏蚀→河曲内侧凸岸
侧积一层新的沉积物→曲流
河发生一次迁移→直到河道
截弯取直,河道废弃,点坝
发废育弃结河束道。
滞留层
点坝侧的积形体成与演化侧示积意层图 (据岳大力,20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落淤层分布特征
➢“落淤层”是发育在心滩上部的成层泥粉沉积,为每次洪泛事件末期发生的、大 范围分布的一种悬浮落淤沉积;
➢河道中没有发现“落淤层”的存在。
永定河心滩与河道横剖面图(据张勇等,2011)
心滩砂体底部滞留沉积泥砾导致低渗透率特征
➢河道底部滞留沉积的砾岩或者砂砾岩岩性粗,泥质含量低,该部分的孔渗性较高; ➢心滩砂体是由洪水期携带而来的粗粒物质首先沉积下来,底部常伴有泥砾沉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储层构型的优势
• 储层构型的提出使沉积体系的研究进入了一 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 一是突出了层次概念;二是体现了沉积物的 三维形体与内部岩相;三是河流的研究走出 了简单的形态分类阶段。
• 储层构型研究相对于传统的沉积相分析具有 更精细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储层构型研究内容与发展
某单井小层砂体点坝垂向层序及特征 (据徐振永,20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点坝的识别
➢水淹特征
点坝一般以多段水淹为主,每段下部水淹级别较高, 而上部水淹级 别较低;
➢废弃河道的分布
废弃河道代表点坝的结束,所以点坝总是紧邻废弃河道分布,废弃河
道部位即为点坝的边界。
泛滥平原泥
滩脊
凹槽
坡积物
废弃河道
• 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坝研究最 多,其次是辫状河心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提纲
·前言 ·构型要素 ·储层构型层次分析 ·曲流河点坝构型研究 ·辫状河心滩构型研究 ·结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构型要素概念
·构型要素(或单元)是由几何形态、相组 合及其规模所表现的岩性体,并能代表其、 沉积体系内的特定沉积作用或一套沉积过程。
滞留层
侧积体 侧积层
点坝和废弃河道紧邻发育(据李林祥,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点坝组合类型
同时期
不同时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点坝砂体的分布模式(据孙天建,2012)
点坝砂体的分布模式 (据孙天建,2012)
4、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1)侧积层识别
➢ 沿着点坝倾斜表面向下厚度减薄最后尖灭; ➢ 发育在点坝中上部,纵向上延伸到砂体底部的2/3处(枯水期的水位一般
5、点坝与剩余油分布
➢正韵律特征,底部渗透率较高且连通; ➢注入水沿底部高渗带向河道方向推进,侧积泥岩下部原油被有效驱替; ➢注入水遇到侧积泥岩,侧积泥岩上部原油被有效驱替; ➢最终,点坝上部剩余油富集,是开发中后期挖潜的重点层段。
对顶部剩余油富集段进行 直接射孔开采; 或者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 坝砂体上部钻水平井。
距河道顶约2/3); ➢ 某些井下部的侧积层得以保存,可能是由于第二次洪水水动力较弱所致。
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保存程度分布模式图(据岳大力,20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2)内部构型模式
内部构型模式
水平斜列式 阶梯斜列式 波浪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曲流河点坝内部侧积层分布模式图 (据岳大力,2006)
砂体呈席状粒展度布:;河道和天然堤之间 粒识度别最单细河的道沉边积界单;元; 重突要然的废隔弃夹或层者逐渐废弃;
曲流河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框图(盖丽鹏等,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辫状河储层构型要素 3个层次
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分析框图(盖丽鹏等,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提纲
·前言 ·构型要素 ·储层构型层次分析 ·曲流河点坝构型研究 ·辫状河心滩构型研究 ·结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空间叠置
砂体的垂向叠置方式或连通形式与沉积作用的关系 (于兴河,20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结构形体
储层空间结构形体类型特征表(于兴河,1997)ms Gm Gt Gp St Sp Sr Sh SI Se Ss FI FSc Fcf Fm C P
➢成像测井:确定建筑结构界面倾角;
➢密井网资料:在井距小于点坝规模 的情况下,计算tgθ=Δh/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5、点坝与剩余油分布
➢侧积泥岩夹层 有强烈的遮挡作 用,垂向上注入 剂沿着侧积增生 体向上波及; ➢波及高度右侧 大于左侧,呈阶 梯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注入剂波及高度变化图(据闫百泉,2008)
➢ 心滩是辫状河河床沉积的主体垂,积具体 有沉 积厚度大、物性好的特点,形成于洪水 期,此时水流形成双向环流;
➢ 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 心汇聚,水流的相互缓冲和落淤重层力作用, 使河道流携带的负载在河心发生沉积。
心滩坝内部构型模式图 (据卢亚涛,20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心滩形成的水流结构 (据姜在兴,2010)
4、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3)侧积层规模
➢ 岩心资料 可直接识别侧积层的厚度,计算侧积层的倾角。但通常取芯资料稀缺;
➢ 经验公式 Leeder关于河流满岸深度、河流满岸宽度的经验公式,认为侧积体的宽 度大致相当于河道宽度的2/3; Schumm等曲流河点坝砂体规模经验公式:F=W/h=255M-1.08,W=1.5w* , D=1.85d* (W为河宽;h为河深;M为粉泥质含量;w*为点坝侧积体最大宽 度;D为满岸河深;d*为点坝侧积体厚度);
➢侧积过程:随着洪水期结束,形成一 期侧积体,并在其上披覆一层细粒侧 积层。因此,侧积层指向河道迁移方 向一侧;
对子井计算侧积层倾角及间距的模型 (据岳大力,2004)
➢经验公式:Leeder的经验公式为W =1.5h/tanβ(β为侧积层倾角);
➢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侧积层倾角 一般为5°-30°;
2、点坝的识别
➢形态与厚度分布特征
曲流带内部厚度最大的部分,同一 河道内多个曲流点坝可构成“串珠状”;
➢点坝砂体垂向沉积特征
点坝由若干侧积体组成,侧积体之 间发育泥质夹层。在垂向上则为泥质夹 层间隔的多个正韵律层;
➢岩心特征
多个泥质侧积层。主要为水流波痕 成因的大型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间或 出现平行层理;
·构型要素
砂体几何形态 岩相组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砂体剖面几何形态分类特征表(据于兴河)
剖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砂体几何形态
平面
砂质沉积组合体的空间形态类型(据R.B. Robert,1986)
(a) L=W> 100T (b) L=W>100T (c) L>W>100T
(d) L>10W>300T (e) L>10W>100T

块状夹淡水软体动物
漫滩沼泽沉积
泥、粉砂
块状、泥裂
漫滩或披盖沉积
煤、钙质泥
植物、泥薄膜
沼泽沉积
碳酸盐岩
成壤化
古土壤
3、岩相组合
华北地区二叠系河流相的岩相组合(据于兴河,199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八种基本构型要素
河流沉积中的构型单元(据A.D. Miall, 1988)
构型单元 河道
砾石坝和底形 砂底形
降低了这部分砂体的孔渗性。
3、心滩内部构型模式
纵向上,心滩储层可 以划分为3 种构型要素, 分别为垂积体、落淤层和 垂积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岩性及测井响应特征差异
➢ 心滩砂体岩性粒度较粗,而河道充填砂体粒度相对较细; ➢ 心滩砂体自然电位曲线以箱形、齿化箱形、箱形-钟形叠加为主,微电极曲线幅
度差大,而河道充填砂体测井曲线上自然电位曲线以钟形为主,其次为箱形和钟 形-箱形叠加,微电极曲线幅度差较大。
2、心滩识别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