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班级:姓名:小组:长亭送别【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但仕途坎坷。
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交往密切。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的风格。
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2、《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3、元杂剧常识(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
每本四折之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或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但也有少数杂剧由五折或六折组成,《西厢记》更为特别,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
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外、净、丑、杂(2)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迍迍..()金钏.()靥.儿()搵.()挣揣.()蹙.眉()谂.知()玉醅.()白泠泠..()青鸾.()2、整体感知,理清剧情结构:《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阅读与品味3、莺莺和张生彼此心中充满无限依恋,却又必须分别,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说明什么?4、莺莺是怎样看待“门当户对”的?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这些句子表现出莺莺是什么样的人?5、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在四顾无人之时,莺莺终于可以向张生表露心声了。
概括此时莺莺都叮嘱了张生什么?这些叮嘱反应了莺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莺莺内心的情感变化过程。
7、主题探讨:《长亭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课堂训练】(一)赏读《端正好》1、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析“染”“醉”的妙处。
(二).赏读《滚绣球》1、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如何体现的?2、“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运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三)赏读《一煞》从“景”“情”两个方面鉴赏前两句。
(四)谈谈《长亭送别》中语言美。
(五)结合《收尾》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拓展阅读】《长亭送别》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学习反思】【补充材料】艺术风格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权《太和正音谱》)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关、王二人艺术的不同之点的话,这就是:关汉卿戏剧属阳刚之美,而王实甫戏剧属阴柔之美。
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来说,前者“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后者则“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廓。
”(《复鲁挈非书》)《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人物也很美,无论是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在意境的创造方面。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
全剧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
……在个别悲剧性的场子里,也依然笼罩着诗的气氛。
如《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胆的痛苦,而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愁恨时特有的一些表现手法,以景写人,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抱头痛哭,有的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动人色调,与全剧优美的风格和谐统一。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
“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
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
“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
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
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
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
这幅画面,色彩热烈。
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
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
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
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
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
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
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
“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
“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她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
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恰恰是莺莺怨极产生的幻觉。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读者却同曲中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
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景三: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
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莺莺再也无法沉默了,刚才筵席上被压抑的情感此时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用泪。
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
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能在这即将分别的瞬间全部倾吐出来,一时语塞的莺莺有的就是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