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将近三个小时看完<钢琴家>,一度的看不下去或发出一声声哀叹之声,甚至屡次怀疑这是否是真实的,同为人类的人们怎么竟能如此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同类,连我们我不齿的一些令人讨厌的动物都不如.贴一篇自己比较认同的影评在这,以表纪念.
(一)
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
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
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
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
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
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
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
----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争论。
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
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后,真正的恐怖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
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枪毙,面对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生之为何呢?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那20元买来分给大家吃得一块糖……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
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
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
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
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师的音乐。
我哭了,因为钢琴师的命运在人性的美丽下得以长久,音乐可以继续了。
我哭了,原来即使亲人离散,即使惶恐害怕,在陌生人之间依然有芬芳的人性在,在感动着我们。
我哭了,我为钢琴师美好的命运而哭,为德国军官善良的人性美而哭,我为我生存的世界有芬芳的音乐而哭。
我再次以为影片该结束了,然而我又错了,影片还没有结束。
战争结束后,苦难的人们得以解脱,我的心情似乎有些好转,但是当德国军官在一群俘虏堆里,忽然站起来抓住说自己救了钢琴师,说要找钢琴师救他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军官的话依旧重复着,然而俄国的军人依旧以残酷的对待俘虏的方式拽住他。
任凭他怎样的追求也许并不现实求生希望。
这就是战争,犹太人刚刚受完罪,德国士兵反过来是同样的遭遇。
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
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
结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
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
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结局并不都是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然而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
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
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
真希望有天堂在。
(二)
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
据说男主角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
我一直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说钢琴师在二战期间如何弹琴的故事,因此片子买来,躺在碟片包里也有年头了。
其实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角在弹钢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犹太裔的男主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
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侥幸被送到不同的房间,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
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
我们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
而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的生存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他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纳粹就地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
那时杀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震动,仿佛生命就象灰尘一样,一弹而逝。
自由?那是妄想,没被送进集中营就算幸运了。
从划定犹太居住区到监狱、从监狱到躲进不敢开门不敢见人不能发出声音的无人房间,以至于一个钢琴家,坐在一架钢琴前,却只能用手指在空气中虚按,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招来杀
身之祸自由早已成为一个不敢去想象的神圣字眼。
食物?饥饿的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一个老人当众抢夺一个老太的饭盒,饭盒打翻了,稀糊糊的杂食粥洒了一地,饥饿的老人毫不犹豫地趴倒,贪婪地把街道上的稀粥全部扫进嘴里,全然不顾老太的哭喊和路人无言的沉默。
睡眠?只要能够找到一个能把身体放平的地方,就算是床了。
即使躲在堆满弹药的半个壁橱里,也要感激上帝至少赐给了自己一个安全的栖身之地。
当钢琴师从监狱里逃亡出来踏进朋友家门,看到一张可以睡觉的沙发时,他心里的满足感连观众都可以感觉得到。
战火纷飞时,连纳粹医院的手术床,也可以作为一个睡觉的上上之选。
衣服?兄弟俩还曾经为了领带的颜色而发生口角,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告别了笔挺的西装和呢子大衣,穿上破旧的劳工服,象落水狗一样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在炮火的废墟中,能够御寒已经成为第一需要,为此钢琴家甚至披上了纳粹的军服,以至于差点被苏联红军当作纳粹打死。
一个面包、一杯清水、一张床、一件衣服、一个朋友、一个家庭、一个可以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随时被枪毙的日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每天拥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实际上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争吵、生气、忧虑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应该每天都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在废墟中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一口脏水的钢琴家。
我素来缺乏音乐细胞,但是片中男主角两段钢琴演奏,确实给人以深刻记忆。
一次是他在饥寒交迫之际,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一位纳粹军官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弹奏了一段充满哀伤、愤怒、冲突的曲子,一缕从窗外透进的阳光照在钢琴家双颊深陷胡子拉喳的脸上,由于极度饥饿和营养不良,阳光几乎照透了钢琴家那单薄的鼻子。
因为寒冷而几乎冻僵的手指,刚开始几乎难以弹奏出连续的曲调,但是内心压抑的痛苦很快通过急速飞舞的手指宣泄到琴键上,悲凉愤怒的琴声甚至让纳粹也屏住了呼吸。
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
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的,是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
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尽情地展示着他那炉火纯青的技巧,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充分输送到每一个干涸的心灵中。
优秀的电影,会启发你思考生命的意义,会让你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会让你感受振奋和愉悦,《钢琴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为此,即使违反生活规律,看到凌晨两点半,也算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