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

《钢琴家》读后感这部电影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

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

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

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

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

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

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看过一部电影,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

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

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

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师的音乐。

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

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

结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

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

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

结局并不都是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然而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

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

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

真希望有天堂在。

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电影。

据说男主角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

我一直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说钢琴师在二战期间如何弹琴的故事,因此片子买来,躺在碟片包里也有年头了。

其实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两个长镜头是男主角在弹钢琴,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犹太裔的男主角都是在纳粹的枪口下胆战心惊地躲藏和逃命。

他在一个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侥幸没有踏上开往集中营的列车,侥幸被送到不同的房间,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怀着恐惧和饥饿生活。

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

我们衣食温饱,生活安逸,身体健康,自由自在。

而对于生活在纳粹铁蹄下的犹太民族,早已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的生存尊严,连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他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被纳粹就地处决,不需要任何理由。

那时杀死一个人,根本就不会引起任何震动,仿佛生命就象灰尘一样,一弹而逝。

一个面包、一杯清水、一张床、一件衣服、一个朋友、一个家庭、一个可以走在大街上不用担心随时被枪毙的日子,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唾手可得而从未有过任何感恩的事物,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下,就会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每天拥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实际上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对待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每天争吵、生气、忧虑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应该每天都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在废墟中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一口脏水的钢琴家。

第二次是战争结束后,恢复了健康和衣着的钢琴家,在乐棚里灌制着唱片。

此刻,他的曲调是柔美的,是舒缓的,是长途奔波的旅人的憩息,是久困牢笼后的解脱,当历经劫波的好友出现在录音棚外时,钢琴家流下了无声的泪水,琴声在继续,影片的结尾,演奏的场景转移到了万众鸦雀无声的剧场中,在经历过战火、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苦痛之后,人们又可以坐在剧院里聆听一场优美的钢琴演奏,每个人的心中是带有怎样的感慨和激动呵,此时此刻,音乐成为他们历经磨难后接触到的精神上的最温柔的抚慰,抚平他们那饱经痛苦蹂躏的心灵,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音乐,就是他们的精神天堂,,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洗礼。

钢琴家放心地、毫无保留地演奏着,尽情地展示着他那炉火纯青的技巧,他要把最纯洁、最优美、最动听的音乐,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充分输送到每一个干涸的心灵中。

姓名:谢昊天系别:软件学院学号:106150720095篇二:看钢琴家有感看《钢琴家》有感第一次看到《钢琴家》这个名字,说实话,没有太大看下去的欲望,因为我这个人没什么艺术细胞,以前看过《海上钢琴师》,以为这个电影也是一部讲音乐的电影,但看着看着,原来,他是在讲述一段比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更残忍的历史,在讲述着在艺术和生命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要疯狂地屠杀犹太人,后来我查了很多二战时期的资料,才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

第一,犹太人会做生意,比较有钱,欧洲大陆的那些富商犹太人很多。

而且基督教的教义是不许放高利贷的,否则要下地狱。

犹太教教义就没这个说法,所以基督教徒比较憎恨犹太教徒。

因为在欧洲传统文化里,放高利贷的都是恶魔。

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面的夏洛克和欧也妮葛朗台,基本都被作者给塑造成了恶魔的形象第二,希特勒本人就是个狂热民族主义者,自从他一上台,就疯狂迫害犹太人。

其实并不是他的个人观点,他只是利用了欧洲当时人民普遍讨厌犹太人的心理才得以成功的。

第三,宗教差异,欧洲大陆普遍信仰基督教,犹太人在他们的眼里是异教徒。

信仰的不同导致了互相的仇视。

这种事情历史上很多的,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宗教问题引发的,比如十字军东征。

电影在开场时似乎就预言了这样一个结局——当人类面临艺术与生命的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浪漫而选择实际——没有生命,从此便再不会有艺术。

艺术在战火面前显得羸弱而无助得如同寒风里最后一朵战栗着开放的玫瑰,虽然美丽依旧,但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丽又能坚持多久呢?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比喻,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能够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而在战争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们追寻爱情的本性——钢琴家以轻佻和嘲讽的表情轻笑着说,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无畏。

可是到影片结束时,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无畏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他最终没有选择玉碎,而是选择了瓦全。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是当我们的脖子已经被战争紧紧的勒住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建业水都无法喝到的时候,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或者说,我们其实已经没得选择了。

影片自始至终,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觉二战对波兰及波兰犹太人的伤害。

比如在szpilman最初被隔离在犹太人小区的时候,当他看到走私食品的孩子被活活的打断脊椎骨而死去,眼神充满了无助和恐惧。

到了影片的结尾,看着一批批的犹太人在各种方式下死亡,这个时候,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多余的表情。

死神在这个时候,如同一个影子,随时出现,用各种方式表演关于死亡的一切。

他穿梭在其中,只是为了生存,生存。

他跪在德国纳粹的脚边,只是为了生存,生存。

如同影片中一个地下党人说的那样,“活着,要比死更难。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一点都不是个问题。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经常出现——犹太钢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经性的痉挛着——仿佛钢琴的琴键就永远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样,此时往往会有悠扬轻远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缓缓的扬起,又缓缓的飘落。

对于很多人称赞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战中德国军官和犹太钢琴家的友谊,以及德国军官对音乐和对艺术的崇敬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绝对的误导,影片的主旨显然并非立足于此。

对于这一点,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战争的定局已然呈现,而此时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国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却必定能够理解生命的珍贵。

整个影片对人性的震慑以及对那些不幸生活在战争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钟爱的肖邦一样,哀怨、悲伤,却永远不会失去生命的活性,音乐如水般潺潺着,生命和艺术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我们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钢琴家》中表现出来艺术的热爱和战争的厌恶,是值得人深入思考,人的贪婪,人的私利,还是其他让人对于艺术的爱会如此的淡漠,缺乏艺术的人是残缺的人,缺乏艺术的民族是残缺的民族,于是,我想到了人的精神之所以不会被打倒,就是在于人对艺术的追求。

最后,我想谈谈这部电影的导演波兰斯基,他一直都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他生在法国,父母为犹太人。

二战时期,他回到波兰。

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父亲和他幸存。

但对于那段亲身经历的过往,无疑是他一生的伤痛。

当年斯皮乐伯格邀请他拍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被他拒绝。

因为对他来说,这段历史太过于痛苦。

1969年,他的妻子沙郎.泰特被“梅森党”杀害,他本人却对此表现漠然。

后来他又卷入一场闹得鸡犬不宁的强奸案,虽然他极力否认,但是他在狱中服刑六个月,另加精神病医生的监护,最后他认为法官不会公正判决,而在候审期间逃跑,从而在1977年变成了美国在册的逃犯。

从此20年间,波兰斯基再没有回过美国。

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用如此冷静的镜头拍摄出了《the pianist》,没有仇恨与报复,只是尽量的重现一段历史。

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体会。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最大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要重视任何的生存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