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生平和世界观1.生平:学园精英---亚历山大导师---研究著书2.世界观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物质世界---感觉与经验---理性思维与概念教育思想1.灵魂说2.白板说3.教育的作用4.公立教育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白板说1.人的灵魂正如一块白板。
2.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
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遗传、环境和教育教育作用:使天性和习惯服从于人的理性,但并不万能。
公立教育与教育立法“既然全邦具有一个目的,显然所有人就应该受到同一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1.分阶段教育2.兴趣“如果一个人感到写和算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就不肯再写,也不肯再算了。
”3.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成员对家长的依恋与服从最初是自然发生的。
此外,个别教育优于共同教育。
”夸美纽斯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大教学论》“教育学之父”生平(1592—1670)和世界观捷克兄弟会家庭兄弟会学校教派争端文科中学校长(《大教学论》)“泛智学校”世界观具有矛盾性:民主与宗教思想二、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3.普及教育4.教学原则5.教育管理思想---论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教育要遵循宇宙万物的“秩序”2.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与儿童年龄特征论普及教育“泛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教学原则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1.学年制:各年级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学年结束,同时升级。
2.班级授课制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一、生平1712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由于母亲早逝,卢梭小时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10岁时,父亲因受一贵族的诬告而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
由于生活贫困,卢梭在十二岁停学以后,开始独立谋生,16岁开始流浪生活,先后当过学徒、伙计、随从等。
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卢梭读书成癖,博览众家著作。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49年在法国狄昂学院的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卢梭在征文中认为,人类在自然或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由的、平等的,道德上是纯洁的。
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道德堕落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1761年,卢梭的文学著作《新爱罗伊丝》出版,谴责封建等级偏见在青年的婚姻问题上造成的恶果。
1762年,卢梭出版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
前者是卢梭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也是世界政治学说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文献之一。
后者是卢梭论教育的巨著,共有五卷。
1770年,卢梭完成了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写成的自传《忏悔录》。
1778年,卢梭在极端贫困、孤独中与世长辞。
二、《爱弥儿》简介《爱弥儿》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
该书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
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斥责天主教会和传教士是骗子,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愚昧、丑恶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其中所宣扬的自然神论以及性善论等等触怒了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他们开始对卢梭进行疯狂的迫害。
1762年6月,教会和巴黎高等法院下令逮捕卢梭并焚毁《爱弥儿》,卢梭连夜逃往日内瓦。
但日内瓦政府也焚毁了他的著作,并下令逮捕他。
因此,卢梭被迫逃往各地。
《爱弥儿》的问世,如同向当时的法国封建专制社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三、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1.三种教育卢梭否认先天观念和先天道德,认为人们生而所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
(1)自来自然的教育: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完全不由人们决定。
(2)来自周围人们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
(3)来自外界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
后两种教育要配合自然的教育,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2.人性论持人性善而社会恶观点。
否定教会传统的“原罪说”,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 培养目标——“自然人”自然人是“自由的”、“自食其力”、“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
“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
”4.教育方法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5.教育对象穷人不需要接受教育,富人需要接受教育。
6.教育场所在家庭中实施自然教育。
送孩子到乡村接受自然教育。
四、儿童的年龄分期与各个时期的教育第一阶段:出生到两岁: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第二阶段:两岁到十二岁:继续进行体育和发展各种感觉;第三阶段:十二岁到十五岁:进行广泛的学习,接受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十五岁到成年:进行道德教育。
1.婴儿期(0-2岁)身体养育,训练和培养儿童的感觉能力;保证营养、充分活动;反对襁褓。
注意儿童好哭的问题,防止儿童任性性格的产生。
2.儿童期(2-12岁)(1)锻炼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反对12岁之前读书与学习,特别反对教儿童学习古典语文与历史。
(2)注重注意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健康强壮。
(3)获得财产的观念。
(4)纪律教育方面,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酷的记录和惩罚,提出通过儿童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来纠正过失的原则。
3.少年期(12-15岁)“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
”(1)应当学习有用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是那些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
(2)要学习可理解的知识。
(3)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4)强调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兴趣)。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5)劳动教育“劳动是社会人不可或免的责任。
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4.青年期(15岁—成年)(1)施以道德和情感教育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一种暗暗无声骚动预告危险期即将到来。
”“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这一时期,爱弥儿需要回到城市了。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
“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2)自爱:“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
”从第一个情感出发就会产生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直至爱人类。
让儿童明白,爱是相互的,“为了要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可爱的人。
”五、女子教育通过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亚的教育,说明了女子教育观点。
女子应该服从父母和丈夫的权威,而且是为了丈夫的安乐和使家庭生活舒适才受教育的。
卢梭名言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3.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之美誉。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目录一、一生二、思想发展三阶段三、“六”理论四、评价一、一生二、思想三阶段第一阶段: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先后写出了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著作当属《普通教育学》。
第三阶段:哥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且侧重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
三、“六”理论用数字1,2,3,4,5,6来诠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赫尔巴特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2”——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理论基础(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3”——管理,教学和训练(实现教育目的的三个手段)“4”——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教学过程四个阶段)“5”——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6”——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和宗教(六种兴趣)心理学理论灵魂肉体统觉: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人与各种各样的物质发生关系,创造出自我保存的观念。
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
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
意识阀下意识伦理学理论维护普鲁土君主专制秩序,提出五种道德观念:1.内心自由:有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2.完善:多方面的意志力和毅力,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仁慈:绝对的善,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
4.正义:守法的观念。
5.公平:当人“故意作祟”时应予以应有的惩罚。
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
可以分为两部分: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者又称为“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1.可能的目的:一个人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
其实,这是教育的职责,不是教育的目的。
2.真正目的是必要的目的,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顺序:管理、教学、道德教育,这一顺序不可更改!一、管理1.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还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
对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不会向“反社会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儿童管理的政治意义在于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忠于普鲁士君主的人。
2.管理的方法:首先是威胁,第二是监督,第三是命令和禁止,第四是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
教学:中心问题1.特别重视智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必须给学生以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编制在教材,靠老师向学生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