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发展概况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发展概述中国 GIS 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李颖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成立的十年,正是我国 GIS 产业大发展的十年。
这与协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也是密切相关,协会在成立之初至今,一直把产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紧抓不放。
在1994 年协会的成立大会上,常务副会长金祥文局长的工作报告的题目是《发挥GIS 协会在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中的重大作用》,而后,又召开了一系列的围绕产业化的议题会议,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指导作用。
当前,人们都更加关注GIS 产业的现状与前景,本文试以讨论 GIS 市场特点的视角,折射中国 GIS 产业化的历程中一角。
一、十年来 GIS 市场发展迅猛:回顾十年历程, GIS 市场飞速、迅猛发展是大家共同感受到的,市场的进展,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十年前后的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意识的逐渐提高和政府对信息化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 GIS的认知程度深化,政府各部门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管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地域”的口号,深入人心,市场的需求激增,这就为企业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大市场环境。
回想十年前,GIS的重要性还只是停留在我们自己的圈子中,了解与应用的用户系统寥寥无几。
2.GIS企业的数量猛增:十年前,国内的 GIS企业(含外资企业)至多约为20余家,目前全国从事 GIS 业务的企业至少有一千多家,有人提出要超过2000家,这个数量是十年前的100倍。
而绝大部分的企业是在1997年后成立的,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成立的GIS公司更是数不胜数。
3.产业规模扩大:在十年前,除了外资的GIS企业外,国内的 GIS企业大多都是研究所、院校等背景上成立起来的,不仅规模小,而且“研究”的“味道”比较浓,多数企业依靠国家的支持,离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有一定的距离,还是很不成熟的。
看今日,尽管中小企业仍占主流,但注册资金在千万元的企业也有不少,营业额在5000万之上的企业也不是凤毛麟角。
在软件销售产值上,据报道, 1996年全国基础 GIS软件销售为 800套,销售额近500万元(引自《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工作会议工作报告》),而据2002-2003年统计,全国 GIS软件年销售额约为 2亿元人民币,即相当于十年前的四十倍。
而据统计包括 GIS应用工程在内的产值, 2003年约为 20亿人民币以上。
4.技术的发展带动 GIS应用的深化:市场飞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与推动GIS 的应用的普及与深化。
众所周知的计算机硬件的高速发展,使GIS的大数据量已成为易事;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WEBGIS的发展应用提供了舞台与机遇;加上软件技术的进展,对 GIS的技术发展提供极大的支撑。
再者,GIS本身技术的进展,使应用系统已与用户的需要密切结合,与MIS、ERP的结合,与工作流程的结合,使用户体验到 GIS应用的必要性,不仅在业务管理上方便可靠,而且已起到分析作用、指导业务。
这促使应用更加普及,激励了GIS需求的剧增。
如,优秀工程的示范案例就是明证。
二、 GIS市场的现状:1.企业现状——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众多成为主流,约占 70-80%;这点与我国软件行业的企业的特点一样。
企业的资本规模:国内GIS 企业注册资金最大的企业为数千万元,这是少数,约占 20%左右,绝大多数公司注册资金在50-200 万元。
企业的人员规模:最大的 GIS 公司,人员为 200 人左右, 100-200 人以上的公司约占 25%,大多数的公司在50 人以下。
GIS企业的成立时间:最早一批GIS 公司成立于92年间,大量的企业在 1998-2000 年成立,近两年新公司仍然不断涌现。
GIS企业经济类型:以民营企业、股份制为主体。
2.软件销售现状——国外软件产值仍占领一半天下:国内软件产业状况:我国软件企业的情况,据软件行业报道,软件产业在2000-2001年是发展迅猛之时,2001年全国软件产业完成总额796亿元,年增量为 34.2%。
其中 2001年软件产品销售额为 330亿元。
可见,GIS产值在软件行业中是微不足道的国外 GIS产业状况:据美国 DARATECH 调查公司(每年提供 GIS Markets &Opportunities 报告)的报告指出, 2001 年全球 GIS 行业也出现了增长的势头,达到十一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4.3 %。
全球 GIS软件与相关硬件、服务每年达到 70亿美元。
我国 GIS的产值状况: 2001年我国 GIS销售额也是有极大的增长,据本人收集市场部分资料估计, 2001-2002年GIS软件销售额在 2亿元人民币左右,而 GIS第3页共6页年在国内每年的销售额为6000-7000万元,占国内 GIS软件销售总额的 30%多,这与 ESRI在全球软件市场占 34.6%的份额是一致的。
据测 MapInfo 产品 2001年在国内的销售额为 3000万元左右,再加上国外其它软件在国内的销售额约超过一亿多人民币。
所有国外的GIS软件销售额占国内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
国产的 GIS软件产品,销量最大的是 MapGis与SuperMap,再加上其他国产软件销售额,总额约不到一亿人民币。
尽管近几年国产软件的份额不断增长,但还分不到半壁江山。
近两年,市场销售额于2001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略有增长。
3.近年国内GIS企业的发展特点:企业开始明确自己的定位:国内的 GIS 公司一般都是以技术性公司起步,经过几年市场的磨练,现在经营思想日益走向成熟,同一性的市场模式在减少,差异性在增加。
企业从市场的需求出发,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
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国内厂商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如MapGis、SuperMap等产品已在日本、东南亚、蒙古等国家销售,不少的公司也正准备开拓国际市场。
GIS 进入服务市场:随着 GIS 技术的发展,方便快捷的定位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大量定位的需求可在网站上、手机上、 PDA上实现,这些定位服务与通讯行业的结合提供的服务,将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丰厚的利润。
已有不少的企业正在或已经进入 LBS、网站定位服务的业务及车载导航,等待着市场的大发展,以获得更好的回报。
企业的不稳定性: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的不稳定性也显现出来。
近几年一些知名的公司都有较大的跌宕。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在无序的竞争中,以低价相残,损害公司利益;企业还需要输血,造血机能还不完备;技术性公司,稳定性差;还没到达“工业化”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总之,说明产业还不够成熟。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1.行业的政府主管问题:国家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对GIS行业进行管理与指导,协会只是民间机构,无法发挥对市场的监管的职能,这也是造成市场无序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软件行业协会是由信息产业部授权,管理软件行业,具有双软的审批权,要求软件企业每年提供报表,才能通过年审,这样他们能收集到软件企业的准确数据,便于推进与指导产业发展。
2.缺乏标准的问题:缺乏 GIS工程的标准与规范。
尽管GIS标准化的工作得到领导的重视,有关方面也一直积极在做有关标准,但对于用户与GIS厂商而言,没有实用的工程标准与规范,以至于应用工程缺乏衡量标准,工程的质量无法保障,损害用户的利益。
缺乏空间数据要求的规范。
尽管数据的标准正在积极制定之中,但对于企业而言没有实际使用的空间数据标准,现在往往都向测绘标准靠,而有时测绘、建设部、交通部等行业的标准互有矛盾或不统一之处,使得各种应用的GIS空间数据的一致性较差,共享困难。
缺乏有参考的市场收费标准。
市场承接GIS工程目前没有可参考的收费标准,尽管各家企业的成本不尽相同,收费可上下浮动,但目前由于没有可参考的依据,造成市场的混乱,以至于恶性竞争,既影响了用户的利益,对于企业发展更不利。
3.提供基础地理数据的机制:没有提供使用基础地理数据的机制。
尽管国家测绘局与时俱进,建立了国家基础数据库,不断修改有关法规,以利于测绘数据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但还是远远落后于技术与市场需要,能否为民众提供必要的基础地理数据,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的致命的问题。
只有提供了合法使用基础数据的机制,才能打击非法、滥造的地图数据满天飞的状况。
4.建立正常市场秩序:正常的竞争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市场出现的恶性竞争,摧残企业,损害用户利益,更不利产业发展。
多年来,不断有人呼吁市场管理、企业自律等,但没有可操作性的举措,问题也没有得到丝毫解决。
5.建立推动产业发展的专家队伍与促进机制 :以往,专家大都注重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得力举措太少,建议有专家专门注意企业的发展,引导市场的进展。
综上所述,国内 GIS 公司只有十几年的历程,公司的规模都还较小,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企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专家的技术导向,加上企业的自我修炼,才能更快速发展,参与竞争的国际化市场。
相信十年后,我们的产业会在软件行业与信息产业中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