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培养怎样的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本文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的分析,思考。
标签: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估上,职业核心能力是主要的评估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当今企业需要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过强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此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有不同的认识。
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2职业核心能力及构成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②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③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上来看,其中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态度以及职业经验等等。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看,大体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统一
许多高职校并没有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解透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认识不够清楚。
部分院校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在对
人才培养上单纯的迎合国家政策,急功近利,片面的理解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迎合所谓专家论证,生硬的套用“工作过程导向”。
在能力培养上一味强调动手技能与行动导向,综合素质教育的空间被挤压,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以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以为是”的就业岗位的岗位技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达到了培养目标,而忽略了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
3.2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权威性
目前劳动部门缺乏一套完整的资格认证体系,使得资格证书市场化,考证部门庞杂,许多部门都可以组织考证、培训,如某某体育部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三维CAD大赛,庞大的利益驱使一些院校利益化,培训项目的设定目标单一,就是为了获利,相应的资格证书通过率100%,而使得资格证书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
许多高职生毕业时拿着一沓各类高级工证书去企业做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如CAD高级,CAM中级,数控车高级,加工中心高级等,证书失去了原有的认证价值,这也是国内没有全球认证的最主要原因。
3.3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应有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一般超额运转,据调查,许多院校一线教师人均年工作量420课时以上,同时要担任班主任,以及相关科研任务,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展开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高职院校中超出80%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在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上都有所欠缺,更缺少对企业生产情况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很少有深入了解企业并深入学习的机会。
3.4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特定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这也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在运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社会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4采取措施
4.1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育宗旨就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学生除了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对其他热门行业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做到融会贯通。
依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使个体与其未来的职业生活能够有效地衔接起来,为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注重职业共同性、技能主导性、课程多样性、内容发展性,突出能力的实效性、
迁移性和实践性。
4.2规范资格证书
各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体现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扩大资格证书的内涵,保证学生所学不仅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相应技能,还需要结合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工人,而不是只会按按按钮的机器人,要让学生的核心能力与其取得的证书对称。
4.3加强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各个职业院校都有各个职业院校的原因,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去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很危险的,行动导向法教学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教学方法,但也不是所有的高职教师都能够驾驭的,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也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发展职业核心能力。
4.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习实训
加强手动操作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合格高职学生的重点。
教师应该更新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把技能训练的实践作为重点训练课程,使学生全面并深刻的了解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
训练过程中,最好不用模型,尽量都用实物来演示;演示过程中不能只靠教师演示,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其次,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推行观测性的实质训练。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不同专业的各种技能比赛,让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最后,实习环节要相对应的有所增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气氛,通过这种分段实习实训的教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技能的操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创建。
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教育培养的模式,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思路。
建议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咨询等此类活动来开展他们的创业实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要着重培养求异和反向思维能力。
5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综合工程,高职院校要踏踏实实的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不能急功近利,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2.
[2]余芳,何海翔.论高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7-19.
[3]胡翠梅,马庆.浅议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15-16.
作者简介:谈正秋(1963-),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图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