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
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
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
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四)网络流行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网络流行语在其构成上普遍使用讽喻、借代、歪解、装拙、打岔等修辞手法,以达到新奇、形象和娱乐的目的。

这些修辞手法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各个要素诸如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语言因素。

比如音同音近的词语可以构成谐音双关,同形同音词或多义词可以构成语义双关,各种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中的词语以及同素逆序词语等都可能被网络语言创作所广泛使用。

而这些修辞手法一旦形成一种模式,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

二、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
(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媒介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基本条件。

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2年,全国网民规模从1.1亿人增加至5.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5%增加至42.1%。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特别是各种低价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如智能机)的出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多功能性,网络运用逐渐成为一种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民众表达、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网络空间中各种即时通讯工具、论坛、微博迅速崛起,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舆论场。

(二)民众在网络之外的表达渠道有限
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我国民众的表达渠道已经大为拓展,但在互联网络之外,民众的表达渠道依然有限,依然不畅通。

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为精英阶层掌握,普通民众只可能是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者,而不可能成为媒体的使用者。

在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凸显、民众利益屡屡受损的情况下,民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大量民众从实在社会转向虚拟社会,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聚集、表达、沟通与交流。

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众在网络外表达渠道受挤压的结果。

(三)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
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机制。

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其沟通交往也愈加简明直接,精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的
网络用语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网民的青睐。

(四)从众和求异心理
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群体中的从众与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实现的。

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当一种新颖、极具个性且表现力极强的表达方式出现时,一旦这种表达方式在一定规模的群体内使用,其他成员由于担心被边缘化,便有意无意地模仿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取群体认同感,特别是那些新加入的网民。

这样一来,某种表达方式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在不断地被效仿、创新、传播之下,特定的网络表达方式便从一种”小气候”转变为”大气候”,一种网络流行语便应运而生了。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旭,李香平.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青年研究,2001(7)
[4]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6]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