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首先,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了深层次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生产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主要属于少数资本家所有的,而社会主义的产资料主要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集体所有和合作所有,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公有制在我们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我们的公有制为主导,达到了总体经济控制的目的。

但公有制为主体,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他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在根本目的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相同的。

2、经济体制不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在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国家在关键的市场领域和市场环节保持足够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

这与西方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国家予以总体协助和支持的经济模式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并有独特的优势。

3、政治制度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或“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

4、思想文化不同
思想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

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国的体制改革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僵化定义中解放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对的调整和突破,其本质仍然是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