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史文化建筑、街区改造的失与得
吴孟辰杜仲浩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0)
载于《建筑知识》2016年第2期
【摘要】济南是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一直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的位置,城市面貌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从几个历史文化建筑或街区的改造案例入手,分析各种保护方式的利弊,并为以后类似历史建筑、街区的改造方向作出探讨。
【关键词】济南;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改造
济南地处山东半岛中心位置,黄河以南,泰山山脉以北,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一直属于华北重镇,文化源远流长,名士良多,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自然也遗存颇丰。
在当今城市化运动的大背景下,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难免面临迁改,有些毁于一旦,有些却重新焕发生机。
不同的改造思路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方法,避免破坏再次发生,而让历史得到更新与延续。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是一个法定概念,是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
历史建筑与街区的改造和保护,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探索出了诸多方法:
1 无差别的简单拆除重建
受时代与眼界的限制,济南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建筑或街区惨遭拆除,这也是济南城建史上不光采的一页。
其中最让济南人扼腕叹息的,当属济南独具特色的哥特式老火车站。
这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菲舍尔设计的远东第一站,威风凛凛屹立近乎一个世纪不倒,却最终毁于铁锹榔头之下。
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没有达成共识,另外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半封建半殖民时期的建筑往往被扣上了国耻的帽子。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老火车站并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而是被当成了普通大量性建筑,在其功能并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拆除重建就成了决策者最先想到的方式。
在改造方案公布的时候,社会上也涌现了大量反对的声音,但当时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渠道有限,最终没能阻止这一历史瑰宝惨遭破坏。
2 以现代技术进行整体平移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旧房改建、道路拓宽等建设对老建筑往往是一种威胁,为了避免拆除的悲剧再次发生,就地平移也是近几年慢慢兴起的一种保护改建方式。
平移后原建筑或延续原有功能,或赋予新的使命,生命周期都得到了延续。
济南商埠区是清末政府自开商埠的仅有案例,自开埠以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辖区内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老洋行便是其中的代表。
老洋行是山东丰大银行的旧址,在上个世纪末纬六路道路拓宽时,恰好处于道路红线以内。
吸取老火车站拆除的教训,结合本建筑的规模,最终政府决定对老洋行进行就地平移。
向西平移15米后,“老洋行”成为了一处餐饮机构。
酒店内每个包间都用济南已经消失的昔日典型西洋楼的名字命名。
其融合博物馆、餐饮、会所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新业态,无疑是保护类似历史建筑的一种崭新尝试。
与“老洋行”相类似的还有同属商埠区的宏济堂西号。
宏济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距今已过百年,为济南市现存少有的百年企业。
始建于1920年的济南宏济堂西号为南北两层砖木结构建筑。
经二路棚户区改造性建设时,需对本建筑进行保护性平移。
平移到新位置后,楼体整体抬升0.4米,整个平移过程持续了5到6天。
建筑完工后成为了百年宏济堂的企业博物馆,也成为城市街区一处特色节点。
历史建筑保护性平移的方式,解救了一大批历史建筑,而又赋予了建筑新的活力。
这种方式
适合于建筑规模小,整体性强,平移完工后能与新建筑和谐相处的项目。
3 构件编号,异地重建
在另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规模改建的时候,原历史建筑与基地规划功能存在较大冲突,无法就地平移;或者建筑具有一定限度的保护价值,却又不值得因其而放弃城市整体优化的时候,需要有新的保护修复思路。
近几年兴起的另一种保护方式,就是异地重建。
历史建筑在原基地对一砖一瓦进行编号,拆除后运至异地依号原样重建。
虽然这个过程对建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建筑的原始风貌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从济南的一些异地重建项目来看,异地重建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异地重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历史建筑或街区进行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其过程往往涉及到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在当今城市化运动的滚滚车轮前,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生活环境需要改善,而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也应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二者难以兼得的情况下,异地重建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修复保护手段。
4 选择性更新
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的在地性,决定了其文化历史价值与其所在位置往往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更有祖祖辈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这一文化街区的共同记忆。
“在地”本身就已经是在地建筑的目的、意图、方式、与意义。
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的改造,应该还是以就地保护为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老街区的历史建筑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历史建筑无法得到有效使用而恶性循环,日渐荒废;另外有一些的历史文化建筑,与棚户区等简陋低价值性建筑混杂在一起,棚户区的居民期望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而历史建筑又应该就地保护,二者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诸如以上情况,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更新保护新思路。
选择性更新,是面对这一问题的最新思路。
济南老商埠的另一在建项目,就是采取了这种策略。
经四纬四一带保留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建筑,但因年代久远,大都破败不堪;而这一范围在经济困难时期兴建有大批低标准建筑,其中好多都已成为危房,当地居民都期盼改善居住环境。
原样保护和推倒重建都变得不现实,决策者采取了一种新的思路:对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就地修复,而对其中混杂的低价值建筑进行拆除并进行重新规划,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和格局,植入新的文化属性,两者成为崭新的整体,既传承历史文化,又实现了整体保护与全面提升。
选择性更新这种方式,也可以极大的契合目前中央倡导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在改造过程中,既能提升历史街区环境,又能对这一片区的共同历史记忆进行保留。
毕竟情怀与记忆涉及到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不分轻重全部保护不免乏味而矫情,若能去粗取精,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呈现出物以稀为贵的形态,反而能衬托出他们的价值。
5 结语
济南在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走过弯路,也慢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新与保护的挑战依然存在,我们应继往开来,以求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