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文案

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文案

1.公司介绍1.1.背景简介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

历代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

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拥有境、境外两家上市公司,零售门店800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8家,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

"堂"商标的设计意图: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堂数百年的制药精华与特色是: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因而在国外医药市场上享有盛名。

本商标采用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历史,“堂”作为主要图案是药品质量的象征;整个商标图案标志着堂是国之瑰宝,在继承传统制药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制开发更多的新药造福人民。

1.2.公司历史一六六九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堂药室。

一七零六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堂人的制药原则。

一七二三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五四年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一九五七年堂中药提炼厂正式成立,开创中药西制的先河。

一九八九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堂”商标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大陆第一个在申请注册的商标。

一九九一年堂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一九九七年国务院确定1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

一九九七年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堂股份。

同年七月,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这标志着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二零零零年十月在成立了堂和记()药业发展,为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零零二年堂集团启动“1032”工程。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堂中医医院试营业。

1.3.公司愿景翻开堂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丰富的文化涵悠远凝重。

儒家文化“以义为上”的深刻涵早已融入到堂三百多年的行医制药之中。

背负着“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的使命,堂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堂文化”。

堂三百余年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堂的金字招牌就是由“信义”二字凝结。

以“德、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古训堂训为基本涵的经营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基础的时代精神;“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管理信念;“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以及“四个善待”、“四条标准”等构成了堂传统而现代的企业文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在今后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将继续以弘扬堂的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堂文化为魂,向着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堂”愿景迈进。

1.4.战略使命完成公司自定的“1032”工程即配套形成十大公司,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建设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

使堂完全实现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从管理企业到经营资产的转变,成为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开放经营、自主创新的现代中医药集团。

1.5.主要目标总体目标:成为国中成药行业龙头老大,300多种成药在国非堂药店店面普及,市场产品占有率最高。

在海外市场,堂开门店遍布全球。

销售增长率:以每以年10%--15%递增利润目标:每年销售利润达13个亿以上。

产品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全国第一。

企业目标: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医药名牌产品为支柱,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产品集团。

简称"三高一强"。

企业使命: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

2.宏观环境分析2.1.政治法律环境2008 年,我国医药管理相关部门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改革原则,落实国务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对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

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值得注意的是,卫生部新设立的“医疗服务监管司”主要是为了在新医改方案制定过程中,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更有效的探讨,除此之外,还体现了卫生部在医院管理方面决策和监督权分立的理念。

另外,卫生部还就药监局划转过来的基本药物制定工作新设立了“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下称“基本药物司”),其目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来说,组建“基本药物司”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地,对推动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基本药物司”的管理容涉及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的全方位流程,将基本药物的管理上升到制度化水平,这对于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构建合理有序的医药市场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由于基本药物要满足临床80%以上的药品需求,市场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制度性的安排,要通过招标定点生产。

对于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自己的产品能否进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其生存空间。

另外,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销量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2.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活动的各种经济因素,包括国民收入、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及支出情况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国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以较高的幅度持续增长,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近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恩格尔系数也是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医药消费支出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据测算,人均生活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药品消费水平将增加1.37个百分点。

中国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由1993年约50元增长到2010年近300元,每年以16%的幅度加速增长。

另外,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药品消费仅为13本的1.6%,为美国的2.3%。

国外最新研究分析报告认为:未来2—3年,中国的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20%,也就是说中国医药商品净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3.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以及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和价值观念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分析当前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中国医药产业产生影响:人口数量。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l0年中国人口持续增长。

据预测,今后20年左右,全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考虑一些复杂多变因素,按总和生育率2.0计算,2l世纪中叶的2043年,人口将达到15.57亿。

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还要增加近3亿,在接近16亿之后方能实现零增长。

人口结构情况。

当人口数量一定时,人口结构不同,用药水平也不同。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人口数量下,老年人占的比例愈高,医药市场容量一般愈大。

中国已步人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据测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2025年将增加到2.66亿,占总人口的16.44%;到2050年将超过5亿,占总人口的29%并达到顶峰。

老年人比例的持续增长将带动中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人口城乡结构。

众所周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中国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与城市人口相比,保健意识不强,因而药品消费量较少。

在全国总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城乡人口比例不同,医药市场容量会有很大的差别。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和小城镇的兴起,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转变为城市人口。

因此医药市场容量还会进一步加大。

疾病结构变化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乡差异逐渐缩小,高脂肪、高蛋白食品摄入增加,加上吸烟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致使中国城乡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快速上升,这种局势将会带动中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2.4.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作为营销总体环境的一部分,不仅影响企业的部环境,而且与其它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直接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高、投入高、风险大、收益高的产业。

医药产业的技术主要体现在新药、新剂型、新的给药方法的开发上。

新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综合利用各项科学和高新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病种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市场的作用力,使得新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升级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人类基因图谱的解密和克隆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为新药的快速研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但是不能否认,与国外大型制药公司相比,中国医药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科技含量低。

多年来,中国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从西药来看,有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从中药来看,由于缺少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开发的中成药品,往往因质量标准不一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从医疗器械看,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水平,缺乏自行研制的高、精、尖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

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九五”期间,国家“1035 工程”项目共投入1.8 亿元,带动地方、企业投入近6 亿元,获得1 个一类新药证书,建立了三类23 个单元技术平台。

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新药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共投入8.5 亿元,带动地方、企业投入26 亿元,获得15 个一类新药证书,建立了8 类61个单元技术平台。

在“九五”、“十五”期间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为进行医药体系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30 年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强、厚实的经济基础,为新药研发的经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此外,我国还具备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条件开展这次重大专项。

2.5.科技进步与创新目前,举全国之力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正在为国新药创制产业提供新的机遇。

“重大新药创制”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等11 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

目前已安排经费53 亿元用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