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消费视角下农户金融需求分析——以鹤峰县为例学生姓名:覃娟专业名称:金融学指导教师:曾宇平教学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1 课题来源从消费的角度看,农村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对金融的需求,必须寻求合理的途径加以解决,为此对农户金融需求从消费的视角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农户金融需求的现状:家庭承包经营制推行以来,农户成为了独立的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他们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独立的生产主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既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对象。

经调查,鹤峰县金融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金融需求相当分散,农户在许多方面都会遇到资金困难,(2)消费性金融需求强烈。

在资金困难类型中以家庭开支最多,当农户遇到修建房屋,大病医疗和子女上学这些重大消费,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应付。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出现了非农业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

(4)在农业生产方面遇到资金困难问题的农户数量很少,这与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缺乏种地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研究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农村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占据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在增加,农村金融已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但是,农村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矛盾与纠纷日益增多,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已摆上重要日程。

在中国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今天,更需要农村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更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

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其整体功能已经不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此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在于在开展大量实地调研和深刻认识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湖北省欠发达县域农村金融现状,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力求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对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落后的局面有所帮助。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大问题,而农村金融问题则是农村问题的难点,追其根源不难发现,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在现有的二元结构下农户的信贷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金融抑制现象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

鹤峰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结构复杂,“三农”问题突出,因此,基于该县的金融现状,研究消费视角下的金融需求,是目的所在。

2.2 意义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金融优化改进的思路,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终达到从根源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基于农户金融需求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重点提出来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在该大环境下,研究农村的消费情况,对于提高农村的信贷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地区消费都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在分析鹤峰消费视角下的金融需求的基础上,进而解决农户金融抑制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3 研究内容与路径本课题研究的内容:鹤峰县农村金融问题的现状;鹤峰县农村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鹤峰县农村金融服务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对鹤峰县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研究本课题的路径主要是采用深入社会调查收集材料,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资料,与导师讨论等方式。

并运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鹤峰县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提出应对措施,找出解决办法,最后完成论文的撰写。

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在金融研究消费方面,美国学者Seligman是最早研究先消费的经济学家在他的著作《分期付款经济学》中明确强调了消费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他指出,消费金融的发展为宏观和微观经济带来的变化,消费金融产业由于得到人们的认可,而由地下产业发展成一个阳光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5 文献资料[1]朱建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J].财务与金融,2009,(06):12-16.[2]田卫民,覃杏花.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许昌学院学报,2008, (01):23-36.[3]朱启铭. 消除农村金融抑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村经济,2006,(04):18-40.[4]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5):3-15.[5]唐双宁.农村金融要以改革支持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家,2006,(08):10-13.[6]赵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6,(09):23-45.[7]寇武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构建的几点思考[J].农村金融,2006,(07):33-50.[8]刘贵生.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2006,(0 9):38-54.[9]臧景范.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监管和发展问题[J].中国金融,2006,(20):58-80.[10]王娟,蒋占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 2005,(12) : 74 -75.[11]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09,(06):86-100.[12]胡振华,吴袁萍.我国村镇银行现状与发展探究[J].中国农村科技,2011,(07):48-99.[13]秦超,孟陈栋.关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若干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2):24-80.[14] 夏松.从需求角度谈农村金融建设.经济论坛[J].2007,(12):21-22.[15]苏昊成.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J].中国外资,2008(08):33-35.[16]赵然芬.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9,(19):45-47.[17]李海平.论我国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5):104-108.[18]刘俊杰,王海洋.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J].开发研究,2009,(06):54-56.[19]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09):24-25.[20]历志钢,张宇哲.农村金融再开放[J].财经,2007,(22):56.[21]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05):35.[22]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架构、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小额信贷[J].中国农村经济,2002,(08):81.[23]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2-25.[24]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组.县域经济中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23-228.[25]李树生,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56-268.[26]王威.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130-145.[27]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75-376.[28]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29]吴国宝.扶贫模式研究一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45.[30]张勇.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2.88-90.[31]马晓河,姜长云.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N].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3-12-08.[32]Goldsmith Raymond,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CT(Yale U.Press),1969,10,P100-P105[33]Ronald I.Mckinno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Rwtrospect,Stanford University(Interest Rate Policies in LDCs,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Publication),1986,12,P55-P80[34]Hugh T.Patr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ment Countries), 1966,03,P223-P238 6 研究条件与措施现有条件主要是从图书馆借阅报刊、书籍等相关文献,获取相关数据资料。

同时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前沿动态,检索所需资源,就有关问题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参照论文指导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而及时进行修改。

然而要写出一篇实际意义比较高的论文还要深入社会收集资料和原始数据,还必须对长阳县农村金融供需现状进行调查,对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的结果,对如何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等提出应对的策略。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国内外有关农村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和动态,适时收集最新资料,吸收最新观点,并对论文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形成此文7 主要工作阶段与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14年12月1日—12月20日,搜寻文献,完成并上交“外文翻译”。

2014年12月21日—2015年1月10日,完成并上交“开题报告”。

2015年2月20日—2015年2月28日,查阅及整理资料,为后续论文正文写作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2015年3月1日—2015年5月3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和修改稿。

第三阶段:2015年5月4日—2015年5月16日,完成毕业论文正文。

2015年5月20日—2015年5月22日,装订好所有论文资料并上交。

2015年5月28日—2015年6月1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