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天地学前班语言下册教案

新天地学前班语言下册教案

《比尾巴》1、归纳概括动物尾巴的突出特点,看着图学习朗诵儿歌。

2、使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准备:动物图片、作业画纸、用皱纹纸做的动物尾巴若干条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下面我们就来猜一个。

说它象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象把扇,花花绿绿真好看。

(孔雀)小朋友一猜就猜出来了,真聪明。

展示图片,并提示孔雀尾巴真好看,像一把大扇子。

并让幼儿表演一下孔雀开屏。

二、(1)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别的小动物的尾巴,对比、表演。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小动物,你们看:课件:小猴的尾巴:长,能倒挂在树枝上——小兔的尾巴:短,遇上大灰狼,能很快地逃走。

松鼠的尾巴:象把伞,让幼儿学一学小松鼠怎麽走路。

小鸭的尾巴:扁,来回摆动,游泳时可以当游泳器。

——公鸡的尾巴,弯。

让幼儿学一学公鸡怎麽走路。

孔雀的尾巴:象把扇。

(2)教师说儿歌,幼儿学儿歌,并展示课件画面。

1、教师问,幼儿答。

2、幼儿分组,一组幼儿拍手问,另一组幼儿表演回答。

3、两组互换。

(3)发给幼儿作业纸:让幼儿给小动物找尾巴(连线)。

三、以上是我们儿歌中提到的小动物,小朋友还想知道其它小动物的尾巴吗?它们的尾巴是什麽样的?有什麽用呢?展示课件:1、鸟的尾巴,展开时象扇子,鸟把尾巴当飞行器,飞时能够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方向。

2、鱼的尾巴,有的象扇子,有的象枫香树叶。

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促使身体向前推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

3、牛的尾巴长长的,象鞭子,它把尾巴当作平衡器,奔跑时,尾巴竖起,起着平衡身体的作用。

牛还用尾巴来拍打身上的苍蝇、蚊子。

4、小壁虎的尾巴小小的,是救命尾巴,但是很奇怪,它为了逃命,常常把尾巴甩掉,等过几天,又会长出新的尾巴。

四、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是什麽样?有什麽特征?五、小动物的尾巴用处都很大,所以小动物们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尾巴,才能给人们多做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揪尾巴。

(一组小朋友当各种小动物,并学小动物的样子,戴上尾巴,另一组小朋友要揪掉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小动物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呀!千万不能被人揪掉。

)大班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活动目标:1.启发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美好的东西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

2.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围绕主题进行讲述。

3.让幼儿理解词语:书签、友谊。

活动准备:1.故事的挂图,皱纹纸做的桃花与花瓣若干。

2.故事磁带。

教学流程:(一)引题:老师出示“桃花”并提问:谁知道这是什么花?桃花的花瓣象什么?可以做什么?(二)第一遍: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内容,然后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白兔把花瓣寄给哪些朋友?(三)第二遍:结合挂图讲述故事,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老山羊用花瓣做什么?(帮助幼儿理解:书签)小猫、小松鼠……用花瓣做什么?2.老山羊、小猫、小松鼠……收到花瓣时心情怎么样?3.请个别幼儿表演一下小动物收到花瓣的心情、动作,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小动物的心情及花瓣的用途。

(四)让幼儿学习概括故事的主题。

1.教师让幼儿谈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幼儿自由交流)2.请个别幼儿说说,并让大家懂得美好的东西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组织幼儿讨论:飘落的花瓣还可以做什么?1.幼儿自由讨论,启发幼儿发挥想象。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想法,对正确的、好的想法给予肯定。

(六)放故事录音,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结束活动。

活动的延伸:在语言区投放花瓣与动物指偶,指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续编故事。

语言《我想摸摸天空》活动名称:我想摸摸天空(散文)活动目标:1、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理解散文的内容。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白天、夜晚的天空图片各一张。

(依照散文内容绘画)。

活动过程:1、通过谈话,引入主题。

讨论:白天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2、欣赏散文。

教师配乐朗诵一遍散文后,提问:你喜欢这篇散文吗?散文说了些什么?教师出示图片,再次配乐朗诵散文,引导幼儿欣赏。

提问:散文中说白天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白白的云把蓝蓝的天擦得干干净净?”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闪闪的灯”是什么?散文里的小朋友想做什么?为什么想要这么做?请幼儿用散文中的句子回答。

3、调动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进一步理解作品。

提问:你觉得天空摸上去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你觉得星星摸上去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星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4、朗诵散文。

幼儿看挂图跟着教师朗诵散文。

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提问:你觉得这篇散文怎样朗诵更好听?5、讨论:散文的最后一句是怎么说的?“天冷了,天热了,天亮了,天黑了……”这里的“天”指的是什么?“天”会不会变?关于天,你还想问什么?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答案?语言活动:《悯农》活动目标:1 理解古诗的内容,能按古诗的韵律、节奏朗诵,体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古诗挂图,小朋友的书。

活动过程一、分组引导幼儿讨论1 白米饭从哪里来的?2 是怎么来的?容易吗?二、教师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锄禾日当午”中的“锄”是锄草的意思;“禾”是指庄稼。

“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

2、“汗滴禾下土”是农民的汗水一滴滴地到禾苗下面的土里。

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盘”指碗,“餐”指粮食,“皆”是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

三指导幼儿朗诵:1韵律节奏为:每一句的前两字相连,后三字相连,中间略停顿。

2重音字为:日、午、土、餐、粒粒。

辛苦。

四.结合学古诗,带幼儿去田间观察农民劳动的情景,从而帮助幼儿自然而然地习得古诗。

五、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黄梅调《古朗月行》一活动目的:1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

2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尝试为黄梅戏曲调配新词。

3萌发幼儿喜爱黄梅戏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黄梅戏《打猪草》选段的录音带及伴奏带。

2幼儿已听过黄梅戏曲调。

3幼儿已熟练掌握多首五言绝句。

三活动过程:(一)听黄梅戏:放录音《打猪草》选段,让幼儿感受原曲。

师:“这是一首什么曲子?你们喜欢听吗?”“为什么觉得很好听呢?”(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其感受黄梅戏的特点。

)(二)哼唱黄梅戏引导幼儿用衬词随乐哼调感受黄梅戏曲调的韵味。

(三)学唱黄梅戏1教师填词范唱黄梅调《古朗月行》(用古诗《古朗月行》作词匹配黄梅戏《打猪草》曲调演唱)。

2提问:“刚才老师唱的黄梅戏和你们听到的黄梅戏有什么不一样?”(曲调一样,歌词不一样)“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我们一起来学学吧?”3幼儿随乐完整跟唱。

4鼓励幼儿为古诗创编表演动作。

5幼儿自由找空间边表演边演唱。

6师幼共同随乐表演唱古诗。

(四)探索用其它五言绝句填词演唱。

1讲解填词的基本方法(让原来曲子的节奏和旋律不变,加进自己喜欢的五言绝句演唱)。

2幼儿尝试唱古诗。

3全体幼儿演唱自己用古诗匹配的黄梅戏,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五)游戏“猜一猜”。

1简单介绍戏曲中的角色“生”和“旦”及其动作特点。

2教师表演“生”和“旦”的典型动作,让幼儿猜一猜是哪个角色的动作。

3幼儿学做“生”或“旦”的动作。

4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随乐出活动室中班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活动目标:1、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他小朋友。

活动准备:故事图片两张;动物图片:狐狸和老虎;录音磁带活动过程:1、出示动物图片:“小朋友看,谁来了?"出示老虎和狐狸,请小朋友用好听的词来形容一下。

(如:狡猾的狐狸、凶饿的老虎等)2、有一天,老虎抓住了狐狸,你们猜猜看,老虎会对狐狸怎么样呢?(幼儿自由讨论)3、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听听,老虎抓住狐狸后,到底是怎么做的?:(1)听故事前半部分提问:老虎抓住狐狸后,狐狸会对老虎说些什么话呢?老虎会相信狐狸的话吗?请你找一找哪张图片讲的是这个内容?(2)听故事后半部分提问:小动物看见老虎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哪张图片讲的是这个内容?我们一起来学学,狐狸是怎样走路的?(大摇大摆)老虎是怎样跟在后面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4、我们一起听录音来讲一遍这个故事。

5、这就是发生在森林里的故事,狐狸很狡猾,借着老虎的威风去欺负别人,为非作歹,所以给这个故事取名《狐假虎威》(让幼儿认一认)6、老虎没有吃狐狸而是把它放了,为什么呢?7、教育幼儿不要向狐狸、老虎学习,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不能欺侮别的小朋友。

8、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去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数字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识字11个,学习常用量词与数词的搭配,读熟《数字歌》。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能力,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3.使学生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一幅图是:美丽的大自然中,蓝天上鸟儿在飞,碧绿的草地上牛马在吃草,小鸡们在追逐,小虫在地上爬,小鱼、小虾、小鸭子在小河中游。

单幅图6幅,上面画有小动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些“数字朋友”,我们先来学习《数字歌》。

(师板书:数字歌)2.跟老师读课题后,指导认识“数”“字”。

师:“数”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生答:在数学课本上经常见到它。

)对,我们在数学课本上经常见到它。

可以组成:数字、数学、数数。

二、读课文,熟知内容1.(听录音。

)初步了解童谣内容。

2.师:这首童谣好听吗?跟老师读一下好吗?请边读边用手指着字。

3.请同学们自己用手指着字读一下,看看谁读的认真,能把童谣早读熟。

提示学生读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老师。

4.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有的同学可能是已经能背了,现在前后桌四个人一组互相读一下,比一比谁读得熟。

5.谁读得熟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6.师:我们齐读一下好吗?(这首童谣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果有学前教育的学生,读几遍后就能背得很熟,所以在读熟时可以接着引导学生背诵,引导的方法,可采用老师说前或后,让学生说后或前,反复几遍就可以。

)三、看图加深理解,认识生字。

师:今天这些小动物都来到了我们这里,我们一起把它们找一找好吗?看看它们都有多少。

1.请学生看课本插图,从书上把它们都找出来,用阿拉伯数字在小动物的旁边标出来。

2.学生自己找。

找后同桌互查。

3.师:你门都找对了吗?请看大屏幕,老师也都找出来了,你们看咱们找的一样吗?下面你们再从课文中找出与阿拉伯数字对应的汉字,找出来反复读一下。

4.(出示卡片。

)认读。

(也可用多媒体,如一头牛,“一”下面点上点,“头”用红字,“牛”用黑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