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L/O/G/O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任永泽 2013/09/03

L/O/G/O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教育政策

要点:
教育政策
一、概念 二、本质与特点 三、功能
一、教育政策的概念
• 教育政策是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制定并组织实施 的、旨在调节教育领域及其与外部的公共得利益 和关系,解决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和矛盾的政策过程。
三、教育政策的功能
• 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 • 2.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 3.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价值
取向是什么 •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
(一)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 1.教育政策的决策主体 2.教育政策的实施主体 3.教育政策的利益主体
(二)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
(三)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
• (三)教育政策方案选择与公布
1.最优策略 2.次优策略
第二节 教育政策如何实施更有效
• 一、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政策实施主体与对象 2.教育政策的宣传与理解 3.教育政策实施的组织与计划 4.教育政策执行、督察与调整 5.教育政策的总结、巩固与提高
• 二、教育政策实施的理论模式
• (二)教育政策问题的构成
(1)牵动社会公共利益,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教育政策进行协调和解决。 (2)这些问题反映出不同人群或利益群体的价值观或利益的冲突。 (3)这些问题是明确的、外显的。 (4)这些问题既有必要也有解决问题的基础。
• (三)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 三个基本阶段:问题觉察、问题界定、问题形式化
二、小学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途 径
• 两种基本的合法化途径: 1.立法机关根据一定立法权和立法程序, 在一定的基础上将有关教育政策法律化, 使之成为教育法律。 2.党和国家行政机关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本章小结
• 1.教育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的范畴。 • 2.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是教育政策主体与政策客
体之间在价值诉求与分配、提供与获得过程中构 成的关系状况。 • 3.教育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要进一步进行合法化 论证和检验,实现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二、教育政策的本质与特点
本 质:
1.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教育领域活动所制定的政治措施文 本。
2.教育政策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相关的利益进行一 种分配与协调。
3.教育政策是由政策主体进行政策制定、实施、评价的动态 实践过程。
特点:
1.教育政策活动影响的广泛性 2.教育活动对象的主体性 3.教育政策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二)教育基本政策
1.教育质量政策 2. 教育体制政策 3. 教育经费政策 4.教师政策
(三)教育具体政策
• 二、教育政策的类型结构
A:空间上:全国性教育政策、地区性教育政策、学区性教育政策 B:层次上:学前教育政策、小学教育政策、中等教育政策、高等教 育政策 C:影响范围上:对部分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教育政策;对所有教育 活动产生影响的教育政策
二、教育政策制定的模式
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 1.谁来制定教育政策,即教育政策主体的构成与运作 2.制定什么样的教育政策,即政策要达到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
• (一)教育政策制定的构成模式
1.团体模式 2.精英模式 3.制度模式 4.系统模式
• (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目标模式
1.理性模式 2.渐进模式 3.综合审视模式
1.调适模式 2.互动模式 3.赛局模式 4.循环模式

• 三、小学教育政策失真与对策 • (一)小学教育政策失真的现象
➢ 1.政策偏离 ➢ 2.政策表面化 ➢ 3.政策扩大化 ➢ 4.政策缺损 ➢ 5.政策替换
• (二)克服失真的对策
➢ 1.增强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权威性
➢ 2.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培训和实施过程的规范 ➢ 3.建立和完善教育政策督察制度和机制 ➢ 4.进行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反思与调整
第三节 教育政策评价标准 和方法是什么
• 一、小学教育政策评价的内涵 • (一)政策评价与教育政策评价
教育政策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 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制定和批准下发的有关教育政策 2.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或上级文件规定的权限制 定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

• 四、小学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定位
(一)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政策依据与基础 1.教育纲领性政策与基本政策 2.与小学教育关联的上位教育政策
• 2.根据层次与从属关系,教育政策分为:纲领性 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根据政策目标和调控对象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与功 能,教育政策分为:鼓励性教育政策、规范性教 育政策、限制性教育政策。 • 3.明确我国小学教育基本政策包括质量政策、体 制政策、经费政策与教师政策,它们构成一个相 对完整的教育政策体系。
问题分析:审视教育问题,分析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及差距产生的原因和 背景,并从中选定适恰的政策目标。
目标确立:一要正确处理政策利益关系;二要兼顾各种条件与可能
• (二)教育政策方案设计与论证
1.教育政策方案要适度的多样与创新 2.对政策结果要有一定的预测和估计 3.设计出政策方案实施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措施 4.教育政策方案要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
第一节 教育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一政策问题
教育问题是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经引起人们关注、不利
于人的培养与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并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的 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
★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会成为教育政策问题。
(1)各区县制定了适应本地区实际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政策和实施条例 、规范其教育与管理。
(2)扩大流入地公立学校招收范围,让流动儿童少年在公立学校借读。 (3)各区政府、教委根据“不办简易学校”的精神,撤销、关闭、取缔了一 些不合格的民工子弟学校。 (4)多种形式办学 问题难以解决:
(1)办学经费矛盾 (2)学额分布矛盾 (3)教育政策与体制的矛盾
• (二)教育政策评价与教育政策分析 • 二、小学教育政策评价的类型与价值准则
• (一)预测性评价 • (二)过程性评价 • (三)结果性评价
• 三、小学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创新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 1.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政策经历五个阶段:重 建与初步发展;十年动乱;拨乱反正;普及化与 数量发展;均衡化与质量发展。
二、新中国小学教育政策体 系的建立与发展
• (一)重建与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6) • (二)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 (三)拨乱反正时期(1976—1984) • (四)数量和规模化发展时期(1985—2000)
1.基础教育地方负责与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 2.扩大义务教育机会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的矛盾与调节 3.培养选拔人才与提高民族素质之间的矛盾与调节 4.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促进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调节
三、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
• 技术性程序:是指教育政策从政策问题认定到
政策文本的正式确立和公布过程中,政策主体所 采用的一系列规范化的工作步骤和技术环节。( 主要是为了提高和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 制度性程序:主要是为了提高与保证教育政策
制定的合法性,即已经制定的政策方案必须经过 党和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审查通过,这是 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重要途径。
•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要合理,又要合法。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 1.教育政策是一个由制定、实施和评价构成的连续的动态 过程,以促进小学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 有效化。
• 2.教育政策制定的构成模式、目标模式 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技术性程序、制度性程序
● 3.教育政策实施:调适模式、互动模式、赛局模式、循环模式 ● 4.教育政策评价:预测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一)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 (二)小学教师任用与管理政策 (三)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政策

• 本章小结
• 1.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育政策经历五个发展阶 段,逐步形成纲领性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政治可行性论证;经济可行性论证;技术可行性论证;社会心 理可行性论证;教育政策试点;政策信息可靠性;足够性分析
选择教育政策方案的两条标准:价值标准、满 意标准;用以选择政策方案的方法原则
教育政策公布实施
政策公布前的协商、政策的合法化

• (一)教育政策问题分析与政策目标确立
(二)小学教育政策的自身体系

第三节 小学教育有哪些基 本政策
• 一、小学教育质量政策
(一)小学教育任务与培养目标 (二)小学德育政策 (三)小学课程政策 (四)小学教学政策 (五)小学教育评价与升学政策
• 二、小学教育体制政策 (行政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 • 三、小学教育经费政策 • 四、小学教师政策

第一节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是怎样形成的
• 一、小学教育政策体系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 1902清政府颁布 的《钦定学堂章程》 1911年清政府中央教育会 议提出4年小学为义务教育 1912—1913民国政 府公布“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小学令》、《小 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1922年《壬戌学制》进一 步将初等教育确定为6年 1932南京国民政府还 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小学法》等 1934年苏区颁布了《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拟定《小学教育暂行实施 办法》
D:根据政策目标和调控对象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
(一)鼓励性教育政策 (二)规范性教育政策 (三)限制性教育政策

• 三、教育政策的形式结构
(一)党的政策文件
相关主题